抗战老兵廖永胡
老兵名片:廖永胡,男,1920年农历10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1941年抽壮丁入伍。部队番号:国军25军108师330团3营9连。
车子转了许多弯,终于在文成南田镇十源社区的一处破烂不堪的旧房子前停了下来。这里的地名叫“二十工”,满山遍野的梨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梨子。当地的梨农说,为了梨子少受蚊子的叮咬,大家都用棕网包裹着梨子。
这里的地名为什么叫“二十工”?当地人比较一致的有趣解释是:早在抗日战争前或者更早的时候,这里山冈上的农田比现在还要少得多,是一个地主大量田产的其中一处,每逢收获季节,地主都是安排二十个工作日来这里干活,完成这里的农作物播种或农产品收获,所以,这一爿山冈就叫“二十工”。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习惯。一位90多岁的老翁不断地给大家递烟,他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他的父亲或许就是这里曾经的长工。获知眼前的老人就是我们的主人翁时,同来的两位摄影师就忙着布置摄影现场,发现两杆竹竿子上悬挂背景布效果不好就马上换掉,感觉哪个位置摆设照相机不理想就重新找地方,总之,要达到最理想的拍摄效果。
廖永胡出生于1920年农历十月。在家中五个兄弟中排行第三。在22岁那一年,也就是1941年春天,他被抽了壮丁赶赴抗日前线。最先他是到了江西三明口,就是在靠近福建三明市的地方,后又改到了福州,在福州建了3个月的炮台。然后,去江西上饶师部、团部学习操枪,主要练习步枪、轻机枪等战争技术,共为时6个月。训练结束后,被编人25军108师330团3营9连,后随部队在湖南株洲,被分配到突击大队。他记得,大队里总人数约为127到150人。在突击队,主要是在山上开展游击战争,白天在山里观察地形,晚上出来打日本鬼子。也曾经和共产党的部队合作一起打过日寇。
部队一直在株洲一带移动作战,到处打游击战,这样一口气连续打了三年。有的时候,日本兵到老乡的村里抢劫,老百姓来部队报告,部队就冲过去和日本鬼子打仗。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在株洲打仗期间,廖老记得所在的部队补充过两次新兵,一次是33人,一次是17人,共补充50名新兵,最后打得只剩下一个人。还有一次,我军全营被日本部队包围,打了两天一夜,打得惨败,最后只剩80多人,部队损失很大,只是普通士兵不知道具体伤亡数据而已。廖老自己有过两次惊险经历,一次是左小腿外侧被子弹擦过,一次是子弹在脑门前擦过,打飞了军帽,总算幸运,留下了一条小命。
日本投降时,廖老在株洲,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现在的廖老只是感叹:如果不是汉奸太多,好记性,特别是对首长名字的记忆更是掐着指头如数家珍地一个一个说着:“军长黄百韬,师长郭锋宁,团长朱中国,营长李树明……”老人不识字,也不知道应该是哪个字。只是按照他在部队时的发音说出来,本文也只能这样根据谐音写下来。摄影师们在廖老和扬帆聊天期间不断地变换角度和调换道具以配合廖老不同的姿势进行摄影。
整个拍摄过程,令人感觉最好的是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是抽旱烟。老人至今仍然吸旱烟,可能是所有老兵中吸旱烟的唯一保持者了,从他娴熟的吸旱烟和添加烟丝的动作完全可以知道他是一位烟龄不短的老烟民,或许,他是来客人时才吸卷烟的。另一个镜头是拿着拐杖当枪使,他说自己还记得怎么用枪,记得在部队“三点成一线”的瞄准口语。说完还拿着拐杖当枪使,做起了示范动作,引来了大家的注目,和摄影师一连串的“咔嚓”声,大家纷纷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家乡后的廖老到了附近庆元县的枕木生产企业做工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现在,老房子已经相当破旧,儿子将其中的一间改建成楼房让老人居住,自己住在不远处,经常来看望。老人耳朵略聋,腿脚有点不便,身体其他方面还好。老人自己做饭烧菜洗衣服,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齐有序。
水泥路已经从县城通到新富村,大家集资把水泥路连接到自己家门口,廖老也拿出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的一万多元,将三米宽的村间水泥路浇到自己家门口,大家去看望他时,方便将小车开到自己的小院子里。
一个多小时的拜访,大家纷纷以不同组合、不同方式和廖老合影留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