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科:何为规训?为何惩罚?

1975年,《规训与惩罚》出版。虽然在此之前,福柯好几本很有影响力的著作已经相继问世,但他依然把《规训与惩罚》称为自己的“第一部著作”。

要理解“规训”的概念,首先必须明确使“规训”成为可能的“权力”是什么。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所讨论的权力区分为两种:压制性权力(repressive power)和规范化权力(normalizing power)。压制性权力最显而易见的,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有国家机器的立法、司法等政治权力;在生活中,老板对员工拥有的压制性权力,使得老板可以对员工发号施令甚至解雇员工。这种权力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强力,甚至是暴力。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着重讨论的“监狱”就是压制性权力得以发挥效用的典型场所。

然而,福柯真正别开生面、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对规范化权力的讨论。规范化权力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例如,某一产品的生产企业总有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医学领域总有对人体的各项检测指标,各项比赛总有相应的比赛规则。这种权力看起来毫无强力的成分,人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助力就会自动去符合这些规范、遵守这些纪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似乎对监控探头的存在并不感到排斥,因为没有它们,人们照样会遵纪守法。

规范化权力是社会中的隐性权力,也有学者建议可以称之为“微权力”,它无孔不入、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的产物。对这种看起来再合理不过的权力形态,福柯表达了更为深刻的隐忧:在人人都按照规范所要求的方式生活时,人们真的都是独立的、拥有个性的吗?人们真的能自由表达自己吗?“自我”又是在多大程度上被这种社会性的规范化权力所塑造的?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有一个核心的观点:监是现代社会控制人的一个主要手段。那么在距离这本书出版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社会有变得不同吗?还是说,社会的规训只是换了一身马甲,甚至变得更强而有力了呢?

现今,人们已经成功建立起了一个“摄像头社会”:超市、学校、住宅小区、城市街道,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网络似乎已被建成。摄像头不仅仅是用来记录某些行为的,更是用来进行监视的。其实没有人知道摄像头是否在正常工作,但是只要有摄像头的地方,人们就有所顾忌。例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看见摄像头,就会不自觉地降低车速。摄像头本身就是监控的一部分。

不过福柯认为,这种摄像头的监控可能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当每个人意识到自己被监控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人也会逐渐失去个性,在行为和思想上趋于一致。在这一切背后起作用的依然是人们内心的恐惧:人害怕被摄像头记录下某些行为之后,会被揭露出某些不为人知的地方并受到惩罚。福柯认为,这种规训本质上是反人性的,因为它会压制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人会变得像机器人一样守规矩,但是会逐渐失去个性和活力。

除了摄像头,互联网可能是当下最强大的规训媒介。人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踪迹都被记录下来,成为大数据中的一串代码:和谁聊天、浏览了哪些网页、网购了哪些商品、地理位置标记在何处等。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信息充分流动的社会当中,但其实这些信息很容易在人们根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操控。我们在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个人也面临着隐私受到侵犯的危险。

福柯没有使用过互联网,但他的理论依然有效。对于如今的互联网社会,可以借尼采的名言来形容: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55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