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实验
《写作是门手艺》
刘军强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7
ISBN 978-7-5598-3004-3
双盲实验:鉴别变量关系的照妖镜
1、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 巧合、
- 相关、
- 因果。
有时变量间是相关关系(correlation),例如爱喝葡萄酒的人似乎更健康。但葡萄酒和健康之间仅是相关而已:喝葡萄酒的人工作和收入要相对好一些,因此身体也更好。如果发现相关关系,我们可以高兴一下,因为相关关系可以提供有用的连接。
2、因果关系
- 发现可靠的因果关系是整个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 有了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够合理解释,恰当干预。
面对社会问题时,政策措施才会有的放矢。
3、因果关系的识别条件
因果关系的识别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需要用到反事实推断(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 你吃了一种药后病好了,这不能证明药物有用(事实);
- 你还需要证明,如果没吃这个药,病就没好(反事实)。
- 这一正一反结合起来,才能算是因果关系,如同两个平行宇宙的对比。
4、反事实
反事实大多存在于想象之中。
- 如《人类消失后的世界》(LifeAfter People,2008),科学家想象没有人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 史铁生的《好运设计》、
- 海伦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都属于此类。
5、随机受控实验
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在那条没有走的路上,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发生,咱们怎样进行对比分析呢?答案是随机受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 传奇的统计学家罗纳德·费歇尔(Ronald A. Fisher)较早提出并设计了随机实验的原则。
- 费歇尔职业生涯早期曾担任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肥料是否有用。
- 随机受控实验已经成为因果关系识别的金标准,尤其在医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应用也在扩展。
6、双盲实验
我们判断药品是否有效,最可靠的标准还是双盲实验——随机受控实验的一种。
因为有用没用之间掺杂着无数干扰因素:
-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基因、生活习惯差异。
- 自我修复:即使不吃药,身体也有可能自行好转痊愈。
- 心理暗示:即使药物没用,有人服用后也会感觉得到治疗了,从而促进痊愈。
通过一系列精巧设计,双盲实验可以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操作如下:
- 随机分组。
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务必保证随机。这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相当于实验组的平行宇宙。样本足够大时,两组均值、方差和分布几乎一致。 - 区别用药。
实验组用真正的药物,而控制组用安慰剂,这是两组唯一的差别。 - 前测后测。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跟踪比较给药前后的病情变化。 - 完全匿名。
实验组和控制组名单对病人和医生都保密,只在最终结果出来时才公布。安慰剂的外观跟药物完全一致。这样做可以屏蔽掉心理暗示。
通过随机分组、实验组与控制组差别对待以及前后对比,药物的真正效果就能水落石出了。
- 如果实验组结果优于控制组,那么证明药物有效;
- 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无差异,那么药物就被证明无效。
双盲实验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因果识别机制,如同一面照妖镜。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双盲实验的思维,你会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主旨
- 变量间有何种关系?
关键词·
- 巧合·相关·因果·反事实推断·双盲实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