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三)|| 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三)

这周,是读写营的第三次课。江南铁鹰老师先讲评了上周的作业,并强调读后感的写法,重点在“感”字,也就是感悟,读书,或者读某篇作品后的感悟。当然首先是要读,只有认真去读,才能有所感悟。

然后,进入本次课的主题: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不同,生活和社会阅历不同,究竟应该怎样实践自己的文学创作?使自己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既满足大多数读者的愿望,又符合社会主旋律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甚至有可能从事了一辈子的文学创作,都做不好、做不到!

为什么?因为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的社会与文学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又应该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的创作源泉在哪里?

为什么看到别人从事创作的时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轮到自己每每是捉襟见肘,思源枯竭,天天对着电脑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到下笔之处?找不到自己可以切入的主题?

我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恐怕首先还是需要从文学的起源谈起,只有搞明白了文学是怎么出现的,究竟算什么?属于什么?才能明白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创作源泉。

铁鹰老师以自己50年的文学创作得到的经验和体会,为我们介绍了社会和文学的关系,以及究竟什么是文学创作之源?这节课主要讲的内容是社会与文学的关系。下节课会专门讲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上层领域的东西,每个人在理解上千差万别,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文化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做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很大作用。在社会文化的这个大背景下,文学与社会总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意与无意地调整着彼此之间的位置与距离,文学几乎在人类社会所有的领域里,都会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铁鹰老师主要为我们分析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承认文学与政治有着无法分隔的关系,客观上,无论去观察历史,还是考证当今社会,文学总是很难与政治彻底分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二者同属上层领域。

既然二者同属上层领域,就必定会相互影响。准确地去表述,应该说文学与政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去回避“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过于旗帜鲜明的观点,却可以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清清楚楚看到每一个不同时代的政治观点,都在影响那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去回避当今时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却是无法否认在过去漫长的五千年里,政治究竟在怎样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老师以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文豪苏洵的《六国论》、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及鲁讯的《祝福》《药》为例,深刻剖析了古往今来的大文豪大作家影响深远的作品都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与政治观点,是典型的文学反映社会、反映政治的作品。

比如,杜甫的诗以极其深刻的笔触,描述了大唐晚年的安史之乱给大唐社会和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也深刻反映了战乱中百姓的无奈,揭示了唐朝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

再如,《六国论》精辟地论述了战国后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借古讽今,以警示北宋王朝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一个文学家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

而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祝福》则通过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药》则通过描写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鲁迅的这类作品,充分彰显了文学对政治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深刻揭露出政治在本质上左右着文学的主题。

当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着。哪怕就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会因为作者不同时代思想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政治思想内容。

最后,老师以自己居于简书排行榜榜首的《紫色风铃》为例,说明一个文学作品必须要弘扬正能量,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平台的认可。每一个简书人都应该以弘扬文学正能量为己任。

文学属于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文学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关系。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会遭受批评,甚至是禁止?政治倾向错误、传播负能量的东西肯定会被禁止的,在简书,这些也是会被锁的。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61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