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家庭会议

今天大年初二,早上孩子叫嚷着还要吃饺子。因为昨天她包的元宝饺子得到了一致好评。吃完饭爸爸主动承担了洗碗的任务带动孩子一起做家务。

收拾妥当后甜爸带孩子去河边转转,保证孩子的户外运动时间,并打算带孩子逐步恢复跳绳。我打扫了下屋子,等待他们回来然后一起去看张艺谋的新片《满江红》。

下午回来后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此次的会议由我主持,议题是:新的一年,家庭成员准备有什么改变?

首先我先向甜爸为了家庭的付出及女儿的成长变化表示了谢意,接着家庭成员各自表达希望对方有哪些改变或养成哪些好习惯。

希望女儿养成以下的好习惯:

1、用眼习惯

2、锻炼的习惯

经过大家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用眼习惯:(1)看书、写字20分钟望远处放松20秒。(2)写字时用护眼架保持眼睛和书本的距离。

(3)规定游戏一个星期一次,每次15分钟。

锻炼习惯:(1)睡前称体重(2)少买零食,尤其甜食及巧克力。(3)坚持跳绳,从500个开始恢复。

希望妈妈有以下的改变:

1、先管理好情绪再教育孩子

(1)随时表扬,定时批评

自己以前总觉得很委屈,孩子的吃穿住行、学习都是自己在操心,花时间和精力了却得不到孩子和先生的表扬。其实是自己花时间但是没花心思,自然没有取得希望的效果。同样的事情先生和自己要求孩子去做得到的反馈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爸爸说什么孩子都愿意也很认真的去执行而自己却要再三的唠叨甚至发火后孩子才肯去做,做得效果也差强人意呢?

爸爸总是先表扬和肯定孩子,再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引导孩子说出三种改进的方法让她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督促并监督孩子的执行状况,在其中是发挥并锻炼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自己呢,发现孩子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便批评她,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很少表扬孩子的进步,总觉得她做对的那是她应该做到的。对于孩子的错误缺少足够的耐心,讲两三遍便没有耐心直接写出问题的答案,始终是喂养式教育,导致孩子和自己的相处模式是推动式教育,你推我走,不推不走,孩子的学习缺少主动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2)讲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总讲对方的不对

(3)多引导多让孩子说,自己少说

2、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陪伴孩子时不看手机或用笔来写简书,给孩子做榜样。

会议中先生对我目前的关注点提出异议,指出我的关注重点偏离,现在应该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上简书写作是兴趣,应该给陪伴让道。孩子也顺势批评我,说我的注意力全在简书上,连和她编故事都草草了事,并说看着我抱着手机,她也想刷视频。他们还要求我出示每天上简书的时间,这妥妥的就是一个要求妈妈自我反省的大会啊!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平均每天都要花4─5个小时在简书上。先生说刷手机可以放松但是得有时间限制,他给自己定的时间是每天不超过两个小时。

我喜欢简书,业余时间都泡在上面仍然兴趣盎然,在简书里每天日更,跟着理事会的读写营听课、写作,我看到了自己一步步的成长。但是正如孩子所说,妈妈可以多看纸质的书,不然眼睛要瞎掉了;正如先生所说要多看几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培养和提高自我的认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深度。

兴趣和孩子的培养不矛盾只是时间投入的比例要有差别,孰重孰轻要拎得清。

希望先生的改变:

回家帮助自己做一些家务,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共同参与到家庭劳动中。

根据家庭会议结果,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做父母的应当试着这样做。

妈妈不越位: 放下焦虑,多陪伴,多引导少批评和唠叨。

我对孩子每天的学习事无巨细的规划,代替孩子自己思考、规划和整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包揽和总管无法代替孩子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成长。

父亲不缺位:重视陪伴,参与成长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教育。与母亲相比,父亲往往更注重立规矩,即孩子会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建立规则。二是形成性别意识。在成长过程中,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父亲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每天与孩子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一样,各有分工和职责,但相互补位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父亲更喜欢用事实和行动来验证一件事的可行性,看起来更加理性,两者互相配合与补充,则可能发挥“1+1>2”的效果。

只有母亲不越位、父亲不缺位、父母相互补位,才能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担当、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也是孩子走向幸福之路的必然途径。

好父亲是母亲“夸”出来的,好母亲是父亲“宠”出来的,好孩子是父母“爱”出来的。

新年新期待,新年新愿望,愿我们和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在陪伴中都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62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