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应该嫁给马文才”:经典新解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

文/婉兮   图/网络

1

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会看到梁山伯被黑。

在那个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中,他是痴情和深情的代名词,人虽有些木讷,但一颗真心天地可鉴。

从前的人们都觉得,梁、祝二人的爱情可歌可泣。

他们爱得热烈而深沉,最后双双赴死化蝶而飞,撑得起“轰轰烈烈”四个字。但梁祝的更深层意义不是爱情,而是冲破门第束缚的自由精神——这也是它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谁知风水轮流转,到了2020年的今天,男二号马文才意外得到众多网友青睐,一跃而为姑娘们都想嫁的人。

而男主角梁山伯,却背上了“男小三”的骂名。

理由很简单。

这一届网友认为,祝英台和马文才早有婚约,是梁山伯横插一脚,硬生生把祝英台抢过来的,这才导致悲剧发生。

反观马文才,他竟然能容忍祝英台穿孝衣出嫁,甚至途经梁山伯的坟墓?真真爱惨了祝英台,令人心疼不已。

若再往深处想想,梁山伯并非祝英台的良配。

毕竟,祝英台是富家小姐;而梁山伯家境贫寒,只守着个寡母过日子。

二人出身悬殊,必定会在观念、思维、习惯方面存在差异。矛盾在静悄悄地潜伏,眼下不过是被激情迷惑,若真嫁过去,只怕日子鸡飞狗跳一团糟。

再反过来想,马文才与祝英台门当户对,婚后能省去很多麻烦和纠纷,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从现实角度来考虑,嫁给马文的性价比最高。

至少,姑娘不会被婚姻拖累到深渊,婆家不是填不满的无底洞,自己也不会在一次接一次的“扶 贫”中心力交瘁,“16岁时,我喜欢梁山伯;可26岁的我,却只想嫁给马文才!”

2

开始时,我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梁祝的故事听过无数回,几乎次次都要为男女主掬一把热泪。

这个发生在千年前的故事,准确无误地描摹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心动与情动,那些细微的情节与感受,存在于人类共通的情感之中。

毕竟故事中的内核是“爱情”,它本身就象征着世间的极致美好。

不信你细看——

二人同窗共读,甚至同住一屋,倒类似于今天的校园恋情。情感积淀于日复一日的相处相伴,所以有漫长而充裕的时间,来将那份懵懵懂懂的好感,发酵为炽热的爱情。

而十八相送中的一问一答,是不是也写满了娇羞的少女心事?

怕他一下子听懂,又怕他始终不懂,更怕他懂装不懂,还怕他不懂装懂……

萌发于少年时代的情感,往往纯粹而真实,尚未沾染成人世界中的潜规则。爱的完全就是对方那个人,而非他附带的地位、资源与价值。

这曾是许多人的心向往之啊。

为此,姑娘们诚挚地高喊过:“要嫁,就嫁给爱情!”。

祝英台曾住在她的心底,梁山伯也曾代表过她对余生的所有期待。

只是,现实中没有“化蝶”的桥段,“祝英台”们往往会撞得头皮血流,然后学着权衡利弊,把爱情的比重降低。

甚至,渐渐发现了马文才的好。

不对,也不是“好”,而是合适。这是建立在出身相似、观念相近基础上的“合适”,拿它来为婚姻托底,总不见得能差到哪儿去。

说起来也蛮好笑的。

一千多年前的故事,鞭挞的是门第观念之下的爱情悲剧。可到了一千多年后,人们又开始把“门当户对”挂在嘴边,甚至强行拉郎配,把祝英台重新配给了马文才。

不知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3

众所周知,梁祝的爱情是悲剧。

双双化蝶的结局,不过是用一层浪漫主义来遮遮掩掩,拿现实中绝不可能存在的桥段,去延续人们心中的希望。

但假如梁山伯如愿娶了祝英台呢?

这样的假设,已经被当代诸多作家思索并创作过。男女主换了名字和身份,辗转人海再度相见,仿佛是历经几生几世再续前缘,所以,内核和本质都没变。

依旧是一个富家(小康家庭)女孩,义无反顾地嫁给爱情,跟一个贫穷而痴情的男子,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比如《双面胶》、《婆婆来了》、《门第》、《裸婚时代》等等。

往后的故事,大多换汤不换药。

无非是经济压力、婆媳矛盾、三观不合,在家庭生活中摩擦不断,日子变成一团乱麻,爱情亦在兵荒马乱中消除殆尽。

而人性至暗面,也会在爱情的崩塌过程中展露无余,令人瞠目结舌,原来破釜沉舟爱一场,结果却是遍体鳞伤。

后来的“祝英台”,个个都像在历劫。

她们哀叹、后悔,对“梁山伯”恨意渐生,对当初那个破釜沉舟的自己,也多少会有些鄙夷。

姑娘们开始发怵,对“梁山伯”等同于现代的凤凰男,背后跟着一连串可能出现的问题。

哪怕婆婆尚未出场,网友们也已经自动脑补了一出狗血大剧。你看,几乎所有人都在说:别信爱情、别赌概率、别给余生埋地雷。

传说被加上尾巴,与现代社会遥相呼应。但浪漫色彩全都淡去,剩下的,只是个警示作用。

4

可是,当我们回到《梁祝》本身时,却又会发现,“祝英台嫁给马文才”的观念振振有词,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祝英台本身的感受。

她爱的是梁山伯,而不是马文才。

是的,马文才有钱有颜有婚约,能引得一群女人想入非非,乃至要代入自身,对选择爱情的祝英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由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讲小留学生的。

女主角出国上学,和外国同学合作戏剧,打算编排演出梁祝。

男主角是西方人,崇尚爱情自由,把祝英台的父母狠狠批判了一番,冠以“卖女儿”的骂名。

女主很委屈,不惜和男主撕破脸大吵一架:不,祝英台的父母,只是希望女儿过得好!

说白了,这就是功能性与精神性之间的争议,是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较量。

就如同娶宝钗还是娶黛玉一样,人们会代入自我,既为主角命运担忧,也对自身进行审视与鞭策。

而现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大多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视婚姻为情感连接,但也把它看作另一种层面上的合作与交换。所以在寻找伴侣时,对现实问题的考虑,是多过心理需求的。

毕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要还房贷车贷、要生儿育女、要给父母养老送终,逃避不了身而为人的大部分责任义务。

婚姻的意义,是找另一个人来同舟共济,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务必要认真观察对方的条件,进行资源上的配对与置换。最本质的爱慕与心动,反倒退而求其次。

于是,马文才胜出。

5

我无意批判,嫁不嫁马文才、娶不娶薛宝钗,都是基于自身需求做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别,更没有对错之分。

我只是略有些遗憾:爱情才是十足十的奢侈品。

但也正因为它得来不易,才会令人如此着迷啊。

所以,祝英台化了蝶,白素贞进了雷峰塔,罗密欧跟朱丽叶双双殉情,杜丽娘死而复生……

如果没了爱情,如果人人都理智而隐忍,那这世界,该是多么无趣啊。

我不鼓励你做恋爱脑。

但也不希望你事事精明,把爱情和婚姻都当作生意来算计。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632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