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朱敏求/韦炳福
老兵名片:朱敏求,男,1922年2月出生,浙江省青田县人,后移居温州市,宁波(宁海)培训军校培训班。部队番号:地方铁卫队培训员。
青田县,温州过瓯江沿瓯江岸往上游约80公里的地方,行政区域上,曾经属于温州管辖。历史上,由于多山少地平原资源缺乏等原因,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全县以到海外劳务输出和经商多而著称,其足迹遍布全球,我们的抗战老兵朱敏求老先生,现在居住在温州市区解放路,原籍:青田县。
地方的大环境成就了一代人,15岁那年,朱敏求就放弃读书,跟随舅舅去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从事小商品生意,名义上已经是华侨,实际上,也就是销售一些从中国带过去的土特产,比如:清凉油、红花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而已。马绍尔群岛当时由日本占领,在那里,他和日本宪兵以及当地的土著居民都能友好相处,在少年时期的朱敏求心目里,中国日本马绍尔群岛之间都是永远友好的关系。令朱敏求意想不到的是,1937年夏天,“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两国之间发生了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中国人当然不能继续在日本人占领的地方继续待下去了,17岁的朱敏求怀着爱国之心取道上海返回家乡。根据朱的回忆,在他从马绍尔群岛回来一年内,他家就买下了温州大街的门面房,也就是现在居住的解放路两间房子。
说起这两间坐落在温州市区解放路上朝街面的房子,朱老显得有点兴奋地请我们到街道上直观欣赏。他介绍说,房子朝街门面全部是古老建筑、木料建造,我们从那木料的精工制作和雕刻工艺完全可以看出是一百年前的建筑。现在的一间留给自己居住,作为小客厅,布置显得很拥挤,墙壁上以黄埔军校和自己家族的照片与字画为主要内容,另一间出租给别人作为商业店铺,独立出人。后面则是分隔成三间的平房,两间卧室一间做厨房,在厨房在上面还有阁楼,两边都是平房,可以出去晒太阳。
回国后的朱敏求还只有17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还算可以,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等原因,他的父亲又寻找熟悉的人把他介绍到瓯海中学读书。虽然到过海外做过小买卖,但是,先进的温州瓯海中学的校园,对于仅仅读了五年书的山村小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新鲜的好去处,校园的环境,老师的知识,同学的思想,新鲜的生活方式……学校里的一切都让朱敏求感到新鲜,他在校园里不断地吸吮着新鲜血液,在那里读了两年以后,又转到状元中学毕业。19岁那年,也就是1939年的秋天,朱敏求同学参加了部队在地方的招生考试,幸运的是,朱敏求在众多的考生中竟然脱颖而出,在录取率不高的情况下,他终于能够考入军校。
考人军校后,朱敏求和其他学生一样,先是一起到宁海培训学习了3个月。朱老记得很清楚,那时的军校学生都已经穿上国军的军装了。朱老说,那时的抗战已经迫在眉睫,战场就在学校和学生们的眼前了。朱老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可以听到国军和日本侵略者在野外交战的枪炮声当然,在当学生期间,他和同学们都没有参加抗日战争,一门心思地把军事书本读好,把战争的本领学好,做好随时参加战争的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然而,朱老在部队里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并不是让他到前线杀敌,而是让他们到后方培训更多的青年上前线。20岁那年,他被分配到青田山区某区公所到乡里开展民兵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有学习文化知识,也有练习武术,把地方上的优秀青年人培训好输送到区管所再转移到部队上去。不久,各乡的民兵培训班解散,朱老先生就留在青田山村的小学里当教师。他自己也承认,那时的战争形势,仅仅是在乡村学校做小学老师教小学生还是远远不够的。后来的朱敏求先生又在浙江省副省长宣铁吾的武装队长培训班的铁卫队里干了一段时间,后因生病又返回到学校教书。
新中国成立后,朱敏求先生自己在温州解放路的家里做点小生意,开了一家刻字小店铺,开始了小小的刻字经营,为周围的老百姓雕刻些小印章等,直至70岁。现年92岁的朱老先生三儿两女,孩子们大都在国外经商与生活,兄弟在国外还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由于年老体迈,现在,朱老先生自己聘请了生活保姆,以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
老兵名片:韦炳福,男,1919年4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人,后移居浙江省温州市。部队番号:国军80师238旅479团迫击炮连。
那天午后,因为同去的志愿者扬帆先生记不清楚韦老先生的详细住址,所以,我们还是颇费了周折才找到韦老的。来开门的是韦老的孙女。她把我们让进那间大约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套房。韦老就住入门第一间。
就这样,我们见到了正在休息中的韦炳福老先生,他的房间布置得很具抗战风格:黄埔军校同学会集体照,狮子会赠送的匾额“功在社稷”,韦老穿军装的照片,以及抗战以后韦老参加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新中国成立不久的许多县级荣誉证书……不管是否因为我们的到来还是如何,老人家的胸前别着志愿者给的抗战荣誉徽章。窗前墙壁上悬挂着大屏幕液晶电视机。我们的话题从韦老目前生活起居和健康状况谈起,一直谈到韦老从军经历和多次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
韦老出身于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一家贫困的农民家庭,韦老11岁时就到本镇王恒茂酒店当学徒,由于一条活鱼跳到鱼缸边的夹缝里一时找不到,老板就冤枉是他偷了,还打了他一顿,气得他跳人运河,差点儿溺亡。15岁时,到上海小西门利兴昌电镀厂当童工,除了吃住,每月发给三毛钱的理发费。“卢沟桥事变”后,韦老所在的工厂遭到轰炸,工厂解散,半路上又被几个流氓骗去衣服裤子,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流落上海黄浦江沿岸。此时,韦老就奔向黄浦江边正在招募新兵的报名点,跑了四个报名处才勉强被接收。经要求,吃一顿饱饭后便在一座大庙里集中等候部队接收。与报名时一样,由于年龄才15岁,比较小,来了几批人后才勉强被部队接走,第二天就乘船到了厦门,之后便步行到了漳州,编人国军80师238旅479团迫击炮连。韦老说自己是二等兵,每月饷银7.30元,扣除伙食费6元,党费3分,剩余1.27元是草鞋、剃头、洗浴费,由个人支配。一天三操二讲堂,接受严格训练,韦老后被安排给排长当勤务兵,当了两个月,提出要求下连队当兵。1937年,日本鬼子打到南京,首都沦陷。前线部队伤亡惨重,要80师挑选年轻力壮的战士补充前线部队,韦老被挑上,并把假名李世卿改为正名韦炳福,乘车到了武汉,被补充第9师迫击炮连里,炮位是82毫米口径,一个炮班6个人,由德国人当教练,训练非常严格,韦老扛着炮筒作为瞄准手,但是没有瞄准镜,只能按照学习材料训练简易射击,稍不注意,背后的德国教官就会一脚踢来。
一个多月后,部队开赴前线,先是坐火车到山东枣庄。到达山东的第二天,部队一下车就连夜步行到了台儿庄东门构筑工事,第三天就进人战斗。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一点火,鬼子的炮弹就雨点似的袭来,所以,不能烧饭。饿了就在百姓种下的地瓜田里拔个地瓜,将地瓜在身上擦掉泥巴后就往嘴里送,身上背的米袋根本用不上,就这样跟鬼子打运动战。迫击炮也用不上,步兵在前,冲锋肉搏,待敌人后援部队上来了,把准备的炮弹用6门迫击炮一起发射,打到炮膛发热无法装填为止,打退了日本鬼子一次次地进攻。有时敌人的大炮向我们的阵地打来,随后会派坦克冲击架上机枪扫射。韦老记得,有一次连长命令卧倒,并在炮火间隙向安全地带躲避。在占据有利的时机和地形的时候,我们也把装好药包的炮弹发射出去反击,有力打击了敌人的进攻。有一次,我们正在民房里休整,敌人的一辆坦克突然向我们这边冲了进来,一边用机枪扫射,一边辗轧卧在地上的弟兄,韦老手拿两个手榴弹和一个装好引线的迫击炮弹,等敌人坦克过来后,就打算钻进坦克下面与坦克同归于尽。也不知道是敌人发现了韦老,还是己达到目的,日寇在轧死打死连队8个弟兄后掉头跑了。韦老说,自己想与魅子拼死,偏偏死不了。
在历时一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我们在夸耀韦老在台儿庄战役中做出的贡献时,他笑容满面地说:“在那个大场面中,一兵一卒是微不足道的。”他以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样规模宏大的战争为豪。他说,在这次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被五战区(当时司令员李宗仁)誉为“抗日勇士”,并奖赏银洋拾元。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们部队又调回武汉补充兵源整训,接着就开始保卫大武汉战役,韦老所在的部队开到武汉蕲春市田家镇要塞设防。不幸的是,在战斗中,韦老被敌炮弹击伤,左腿骨折,经过督战的宪兵验伤,发给伤票,转到湖南新晃县九三后方医院治伤。当时在医院的伤兵加医院职工有两千多人,院长叫刘汉勋,也是江苏人。
在医院里,常常有一些士兵会偷偷溜出去,到地方上敲诈勒索钱财,譬如说拿一个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去当铺叫价十万元,老板一拆开就说被弄坏了,要老板赔偿损失。但是韦老从来不这样做,因为忠厚诚实,被医院乐队吸收,还学会了敲锣打鼓。
一年多后,他伤愈出院,发给二级残废证和三个月饷银离开医院回到家乡,自谋生路。与几个老乡合伙卖过豆浆糯米饭,在洗澡堂替人擦背。不久,又被抓壮丁,编入荣誉独立团,这个团基本为出院伤兵组成,驻扎在湖南,在凤凰怀化等地剿匪和训练新兵,被提升中士班长。一年多后,因与排长吵架闹翻了,在一个晚上,韦老代班查岗时,开了小差,脱下军装离开部队。第二天在路上被排长带着一队士兵碰见,按照当时规定,逃兵抓住后可以当场枪毙,但是那个排长和他擦肩而过却视而不见,他赶紧走小道离开。路上碰见一个有交情的上士军需官,告诉他翻山前往四川龚滩,那里有背盐的活可以糊口。韦老翻山越岭到了那里之后,刚好碰见“苏浙皖轮船木驳公司”,于是讲好话想求得一份工作,恰巧船上都是上海宁波一带的人,老乡味很浓,于是被留了下来,算是真正地离开了部队。
在船上干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工作努力,被介绍到了龙潭总公司当实习生,后来又被老乡耿大觉介绍到了“战时运输管理局”当司事、押运员、站员等职,平时还要学习英语,于是每天晚上努力学习、白天努力工作,很快被领导发现,重要的事情都叫韦老去干,这个“战时运输管理局”是第六战区下属机构,专门为抗战前线运输军火物资,所以离开了部队的韦老还是在干着抗日的工作。日本人投降后,到浙江做了运输管理站的一名职工,也就是现在的车管所一类的单位,从来没有向他人提起过参军抗日的事,安心工作一直到1983年退休。
现在的韦老与从公安系统退休的大儿子同住,儿女孝顺,经济上衣食无忧,平时看书写字看电视,偶尔想想自己过去的事儿,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在2012年就写了8章回忆录,情节真实感人,真是一个奋斗不息的抗战英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