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了日常的历史||读书笔记(1)

图:网络

北大教授赵冬梅所著《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和人生》,说的是历史上的吃、穿、住、行以及婚姻等等。单单是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其序曰:《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日常就日常呗,居然是两种!

而且她认为,我们的历史从来就不怎么“日常”,史家眼里,只有重大事件,只有名人。

“‘日常’是指按照常规或者在一般情况下会遭遇、发生的一切,其实,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现代新闻界流行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这种说法固然极端,却也说明了传媒的本质——求新猎奇,抓人眼球,追求点击率。”

赵教授想说的是,能够载入史册的通常不会是狗咬人的事。狗咬人不重大,不稀奇。不过我认为这种事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记载,关键要看那狗咬的是谁。好比在秦朝,张三家的狗咬了隔壁李四,咬了也就咬了;倘若咬的是秦始皇,那可不得了,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司马迁若是知道了,怎么也得写进《史记》。反之,李四咬了张三家的狗,人咬狗当然是新闻,在村里乃至乡里肯定会引起轰动,但是放到历史上,就算李四把那狗活活咬死,也只能算个屁。

赵教授进一步说:

“普通人喝酒唱歌属于日常,而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就属于由外交活动引发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关乎国家体面,甚至秦赵两国关系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场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会,则因王羲之的绝妙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美学和文学意义而得以流传。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

赵教授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想想就感到悲哀,我经常去农家乐玩,用餐桌上的大转盘转着圈儿喝酒,喝高了又唱又跳,而且喝吐了无数回,连《县志》都上不了,王羲之跟一帮哥们同样是喝酒,同样在农家乐喝,在水沟里转着喝,却成了千古传奇。赵教授说得对,历史记载中的“日常”,必须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加持,也就是说,在司马迁他们眼里,普通人的日常不属于历史。

华裔美籍学者林达也写了一本书:《历史在你我身边》。我读后便想,几千年来,历史上发生了不知多少场战争,有记载的,无非是重大梗概。当年秦赵之战,杀神白起坑杀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卒,在今人眼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四十万条生命加起来,轻飘飘的就是一粒灰。活生生的四十万条生命呀,每一个生命都可能是父亲、儿子或者丈夫,其背后则是四十万个家庭。那一段历史的细节,说不完的妻离子散,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如同衣物上的尘埃,被史学家轻轻一挥鸡毛掸子,漫不经心地拂去了。历史上每一场大战,每一次变革,对大人物而言,无非是付出一点点代价,那代价却是芸芸众生的生命抑或本来平平静静的岁月。

“‘日常’在历史记载中多有缺失。举个例子,通常我们读到的思想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一是重要作品的介绍和重要理论的解读。除此之外,那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好比对中国地貌的介绍,只介绍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和峰顶的无限风光,一千米以下的地貌一概阙如。当时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了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过去是一个外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我们这种后发国家追赶型的现代化进程,已经严重割裂了现代与传统。对现代读者来说,传统的‘日常’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对‘日常’的关注,是近年来史学的重要进步之一。而如何从传统记载中把‘日常’打捞出来,则是历史学者的专门技艺。能够说清楚的,是历史学在转变,开始从传统史学的套子里跳出来,立足现代向过去提问,关注日常,关注普通。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关注普通人,便是关注“日常”,记录普通人,便是打捞“日常”。对于史学家——包括作家——而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平视,而不是仰望。

2021年11月5日于上海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75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