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The Art of Loving
-[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刘福堂 译
今天突然有个思考,我究竟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我要传达什么样的理念。
是想让更多的人也同样认可我的理念?还是在写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更是后者。因为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95后,在工作和生活上是有很多困惑和疑虑的,但是很多的人不喜欢问自己的家长,或者觉得家长的很多想法是不适合自己的,那很多在工作中做事的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又该谁来教呢?看书、电视、抖音?这些都是办法,那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呢?我更觉得需要思考和总结。
比如:爱究竟是什么?
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里,《一席·枝桠》讲述的是性教育。1988年枝桠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方向。当结合最近一直在读的《爱的艺术》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可以更好的串联。什么是爱、如何获得爱、如何给予爱。爱和性又该如何结合和区分呢?我觉得这个很多人都一直都想明白的。
最近的出差频次确实比较多,有时候突然觉得一刹那的孤单,想给别人打电话,但是不知道打给谁?有人会说,你有男朋友就打给他不就好了吗。那我打给他沟通什么呢?沟通行程?报个平安?那男朋友对我来说就是报平安吗?不是,那是什么样的心态让我们会彼此选择对方呢?是因为陪伴?是因为可以听对方的吐槽?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去完成?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在相同的工作领域,没有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我们很多工作的目标是不交叉的,那又是什么相互链接的呢?
弗洛姆说,因为人恐惧孤独,所以需要爱。那理解的是:选择另外一半,是一起彼此熟悉孤独,在一起抵挡孤独。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我能理解的是: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个动词。谦恭的和对方交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真诚的和别人交流、自制地爱他人。先让自己学会如何爱,才能更好的得到爱。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那我理解目前很多人在一起组建婚姻,并没有学会掌握爱的能力,那必然在婚姻中是存在风险的。
生活中,发现很多人在相处中特别喜欢给予,喜欢帮助别人。喜欢根据别人的喜好赠送礼物,喜欢详细的记录身边最亲近的人生日,给予家人精心准备礼物。喜欢记住身边朋友的口味,然后在下一次的相聚中就特意记住。这些人我们觉得他备受欢迎,我们也很喜欢和他相处。如果他做事再完完整整的话,我们就会更喜欢和这些相处了。但,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呢?假装的呢?还是逢场作戏?他们掌握了什么样的爱的真谛呢?用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他是永恒的,而不是“坠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愿意给予爱的人是会享受自己付出的过程。
我的理解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让人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其实这更是另一种链接,在原有距离的基础上分离后也能不断地感受对方的存在。
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动词。需要我们在每个阶段理解和掌握不一样的爱的能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