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的源头是歌谣。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保存下来这些唱本,带着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春秋时期通行赋诗。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是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  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为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一种方便罢了。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但据取义是在一、两句里拉出一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工,在小毛工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传》作《笺》的,是,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一个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谁作的。《小序》每天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可是《小序》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复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地发挥了作为诗的背景的历史。

《大序》不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

赋、比、兴的意义说得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取义的硬派做政教的意义了。《毛传》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497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