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四)“岭南诗宗”歌平原
《兰台别记》(四)“岭南诗宗”歌平原
岭南齐鲁万风姿,妙趣华章千句诗。
自古仕途磨炼狱,不负南园一宗师。
先科普:岭南,狭义即现在广东省,现在是全国第一经济大胜,但在唐之前还是蛮荒之地,文化领域也落后中原地区,唐时张九龄如同一颗流星闪烁划过夜空,后继乏力无人,没有形成地域流派文化诗人群体。北宋苏轼被贬之岭南,又对岭南儒学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但只到元末明初“岭南五子”在南园成立“南园诗社”,岭南诗词才真正形成自己地域学派,并当时五大地域流派之一,他们也被岭南人称为“南园五先生”。明初大量讴歌平原的实力派、有田园特色、豪放主义的大诗人,并不平原当地人,而是一位岭南人,誉为“岭南五子之首”“岭南明诗之始”“岭南诗宗”的孙蕡
[
孙蕡[fén],现在平原人对此一定很陌生,即使平原文史爱好者也几乎没人知道,因为他大量诗词没有一篇收入明清两版的《平原县志》,所以关于他对平原大量诗词都没有被发现整理。明《万历版平原县志》中就他没有任何记载;他名字只在清《乾隆版平原县志》职官篇---主薄一栏中出现过,记载很简单,后人怎么也看不出他与平原感情关系。但是现在广东诗词文化爱好者都知道这个“岭南诗宗”,也都知道他笔下诗词题目中出现最多一个地名就是“平原”,举例说他现存553首诗中,有七分之一诗词标题下有“平原”。这都使人肃然起敬。非常遗憾的是平原文史档案中没有他只言片语的作品。
我也是在偶然之间整理现在《乾隆版平原县志》里一首诗,见《寄平原薄孙仲衍》作者:明义宁令番禺李德,时官:济南经历,翻译:作者是明代义宁知县李德,广东番禺人(今广州人),时任官职为济南府幕僚,正八品官。
《寄平原薄孙仲衍》 明代义宁令番禺人-李德(时官济南经历)
南园庐夜月,风景罢登临。
巩洛成陈迹,青齐入苦吟。
升沉凋壮节,匡济负初心。
薄宦容身得,宁辞雪满簪。
这是一在孙蕡返还归隐时,老朋友李德送他一首送别诗,即对官场不如意,又对孙蕡归乡安慰,都是岭南人,都曾年少高志,入明做官后,直爽性格处处碰壁,不合时宜。
后自己在标注李德身份信息时,多多百度一下他身份,才看到他是元末明初岭南“南园五子之一”,虽然官职不高,但后来大多于岭南义宁县教谕,作品也很多。我也顺其自然就得看“五子之首”的孙蕡,才明白孙仲衍就是孙蕡,身份职官中就有“任平原主薄”。再看孙蕡文化诗词成就真的不得了,可惜《县志》没有其他记载。我也不相信:他在平原任职期间不写一篇诗歌留存于后世,这不符合记载他豪放性格。自己连夜查看孙蕡现存五百五十三首诗歌,看完更是惊讶。不但有专门写平原诗歌,还有大量诗歌标题中注“平原”二字,不是人家无情,而是明代平原人太“现实版”无心。
孙蕡[fén](1334—1393)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元至正二十三年惠州何真夺广州,开署求士,孙蕡最受礼遇。洪武元年征南大将军廖永忠至岭南,其力劝何真归顺避免生灵涂炭,代写《上廖平章书》。同年征辟出任广东郡教。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不久外任长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仅一年。洪武八年召入,为翰林典籍,与宋濂等大儒同修《洪武正韵》,可为“奏赋金门”。洪武九年,派往四川监督祭祀,往返三月,留下脍炙人口山水诗。洪武十年初春调任平原县主簿,洪武十一年秋因主管贪污,因过失罪受坐累逮系,罚筑京师(即北平)望都城垣。蕡讴吟为粤声,主者以奏,召见,命诵所歌诗,语皆忠爱,乃释之,返回老家岭南,写下《祭灶文》。洪武十五为苏州经历,洪武二十二年,因小过受连累,谪戍辽东。辽东都指挥使梅义仰慕其才华,请为家教(洪武二十三年,梅思祖长子辽东都指挥使梅义,因追坐胡惟庸党余案,被冤杀)。洪武二十六年发生“蓝玉案”,一万五千多人受诛,孙蕡早年曾为大将军蓝玉作诗题画被株连,被判死刑,其临刑所吟诗云:“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第二天朱元璋知道刑场主管,听到那首绝命诗,大怒把刽子手与主官杀掉,成了陪葬。蕡博学工诗文,诗风清圆流丽,著述甚富。蕡殁,诸书散佚,今存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与王佐、赵介、黄哲、李德并受礼遇,人称“岭南五子之首”、“岭南诗宗”。
孙蕡现在诗篇五百五十三篇,其中《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就是七十四首,还有洪武十年《之官平原留别诸老》、《北上》《治县事作》《平原田家行五首》,十一年秋写《往平原别高彬》《赠高彬》《寄高彬四首》《赠杨主薄时为金银坝官天台人三首》《题高彬白山云房收卷》,另外还有《过济南别何方伯》《聊城见荷》《过高唐》《清河口》《武城》,在《闺怨一百二十首》中,也有是平原任内作,可以说他现在诗篇中留下大量“平原”事迹。
暂定《之官平原留别诸老》、《平原田家行五首》《往平原别高彬》《赠杨主薄时为金银坝官天台人三首》最具代表性诗篇,与大家雅俗共赏。
在《之官平原留别诸老》诗中,写在洪武十年初春,因得罪上级被贬北上平原做主薄时,在京城外话别的感伤与表白。
朱衣和泪别龙庭,瘦马嘶风出凤城。
托迹禁闱原已重,之官名邑未全轻。
驰驱祇笑儒生拙,悯念难忘圣主情。
后夜玉堂清夜永,紫薇花月向谁明。
在《平原田家行五首》描写明初平原县底层百姓在元末明初战后恢复社会生产、重建家园的艰难,以及向往安静生活的乐观心态。
零星矮屋茅数把,散住榆林柳林下。
磊墙遮雪防骤风,妇女颓垣拾砖瓦。
黄牛买得新垦田,土戟犁浅牛欲眠。
古河无水挂龙骨,自萦蒲绳探苦泉。
山蚕食叶黄茧老,野火烧桑桑树倒。
四畔灵鸡喔喔啼,九月霜风落红枣。
春丝夏绢输税钱,木绵纺布寒暑穿。
放舂黄米为新酒,学唱货郎为管弦。
平田旱多麦少熟,杏尽梨枯惟食粟。
衣粗食恶莫用悲,犹胜北军离乱时。
这是一幅战乱后农村悲惨生活的写照:零星的几间茅屋,为了防风遮雪,只好在倒塌的危墙拾些砖瓦,老牛无力地在新垦的土地拉犁,河里却又干涸无水灌溉,干旱使桑树像被火烧过一样,但是春丝夏绢照样要交纳,黍粟梨果未熟就要收来吃,但这已比战乱时好得多了!直白的描述,读之令人落泪。
在《往平原别高彬》诗中,他把与朋友的深厚情谊,被释放过平原离别时的心情,笔下喷薄而出,
银壶绿酒沾春宴,环佩朝回奉天殿。
平生不作儿女悲,独向高彬泪如霰。
高彬昔年桑梓雄,好贤乃有古人风。
东林诗社静来结,北海酒樽长不空。
朅来弓剑已萧索,短发如丝犹好客。
塞上葡萄火齐红,宣州梨子鹅儿白。
沉绵不独重相知,文采今还胜昔时。
小楼焚香每读《易》,净几把笔常题诗。
今晨我作平原别,高彬不意情欲绝。
芙蓉香冷不堪赠,杨柳枝黄未宜折。
龙湾江口石城头,一幅蒲帆万里秋。
暮云红树傥相忆,应有音书慰别愁。
高彬,不知何许人也?原文没有记载,“高彬”名字在孙蕡诗词中重复次数极高的出现,从其他诗中可以确定:和高彬认识很多年老朋友了,高彬原是军旅出身,后来来平原做官,根据诗文推测像如平原县防卫的武职“把总”一职。看孙蕡的《赠关元帅景熙》诗中有一句“星辰霜木余几人,我与蟾溪老高在”。其中“蟾溪”是一个地名,这么推断“高彬,福建省寿宁县人”
在《赠杨主薄时为金银坝官天台人三首》这三首送别诗,其一写回忆当年在金坝上少年踌躇满志;其二是写今年四月在平原马颊河泮与龙门送别,现在老人志衰如“沙鸥”为生,其三是写前途迷茫,有退隐之心。
寥落清时老孟嘉,向风长是整乌纱。
西江见说诗无敌,东郡谁怜鬓有华。
金坝晚飞湖上雨,巾峰晴漾海门霞。
微官未遂青游愿,辜负仙桃几树花。
黄河四月动官舟,河上梁山紫翠浮。
马颊馀波冲岸断,龙门残雪带星流。
熹微曙气乡心远,飒□凉风鬓影秋。
遥忆钓鱼洲渚上,几番吟兴付沙鸥。
青齐北地寒威盛,四月黄河雪始消。
啼鸟落花春寂寂,绿蘋芳芷水迢迢。
三千客路迷乡国,四十头颅荷圣朝。
此去定酬山野愿,不烦猿鹤更相招。
这首诗虽没有直写平原,但是其二诗内出现“马颊”、“龙门”,平原朋友都知道这样名词就代表“平原”,这就平原人骨子里的文化符号,也只在平原生活过人,也都感受到这种文化,所以我大胆确定这就是孙蕡在平原当主簿时写送别诗。
《挽李樵云》
相国灵舆閟九京,桓桓松柏表佳城。
风云已际兴王运,雨露偏伤孝子情。
一代文章遗汗简,千秋彝鼎勒勋名。
平原宾客今谁在,独泻椒浆带泪痕
注:选取(《西庵集》卷六),是孙蕡作一首追思好友的诗,应是在平原主簿致仕归家后写的。
李廷厚,字樵云,生辰不详,山东省新泰县张庄人,明代大书法家,名贯京城。万历皇帝赞誉:家无樵云字,不算富豪家。从孙蕡这首诗,可以推测出李廷厚为元末明初时期
不再一一举例了,希望这段文化记载能弥补上平原文化历史一段缺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