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笔记9

《第9章  “谁说了算”:警惕家庭中的权力之争》笔记1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过一个观点:

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情况。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关于控制的害处,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经有过精准的描述:

“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般说来,如果家长习惯于使用控制的方法“管理”孩子,将会有以下三种结果。

一、孩子“战败”,选择压抑。

在这一场权力之争中,孩子如果遇上控制欲过强的家长,便很可能败下阵来,成为一个习惯压抑自己的人。这样的孩子,如巴班斯基所说,懦弱、胆小、压抑、生命力萎缩。

二、孩子习得战争模式,逆反偏激。

家庭教育像一个魔咒,一个人最终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三、孩子“曲线救国”,隐性逆反,鬼鬼祟祟。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想反抗,但是不敢直接反抗,所以会做一些“小动作”实现抵抗的愿望。这样的人格,在社会上很难有良好的发展,因为他们常常是那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人,难以获得领导的信任。

权力之争的内在逻辑是因为我觉得“我说的对”,所以你“应该”听我的。对于自认为“正确”的执着,是导致权力之争的原因。

而控制欲强的人,实际上是自我掌控感很低的人,他们因为自己内在的自我掌控感不够,所以才会寻求对外部世界的掌控,而他们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实施掌控的人。

这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在进行“谁说了算”的权力之争。无论语言被包装得多么温和,都无法掩盖其背后“控制”的意味。

家长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过分执着?以至于执着到对方不遵从“我”的意愿,我就会感觉很愤怒或者失望?

如何区分我是真的为孩子好,想为孩子树立规则?还是我在与孩子之间进行权力之争?

答案在于,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对方如果不按照我的意愿做事,我就会很不舒服),还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其中的区别在于,到底是以“我”为中心的,还是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以孩子为中心,就需要遵从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充分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提供符合孩子要求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一个辅助者的身份,而孩子,是成长的主体。

但是如果是以“我的规则”“我的情绪”“我认为对的事”“我认为她应该喜欢什么”为主体运行的,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控制的意味。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10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