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真
一百多年前,一本书因含有大尺度的情爱描写,曾被当局封禁30年。可到后来,很多基督教徒作证这本书的纯洁性,更有主教说,此书值得所有基督教徒一读。再到后来,这本书成了严肃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小说。”它就是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我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抱着随意看看的目的,结果越看越觉得感人肺腑,越看越感觉富有深意。
这本书出版于1928年,书中描写贵族出身的女子康妮,因照顾下半身瘫痪,性格自私虚伪的丈夫,她的生命逐渐枯萎。当她与猎场守护人麦勒斯一见倾心后,他们双双挣脱有名无实的婚姻走到一起。
婚外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饱受道德层面的指责,但如果婚外情出自于真爱,该不该得到祝福?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主题,因为这本书的主题更为深刻。
书中有几个场景让我特别震撼。
康妮和麦勒斯在森林小屋的一次幽会中,外面大雨如注。康妮突发奇想,冲到雨里脱掉衣服,在雨里奔跑,在雨中舞蹈。麦勒斯在她带动下,也跟随她一起在雨中共舞交融,畅快淋漓地释放自我。他们似乎以这种出格而又张扬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这才是生命不加修饰的本初的样子。
之前的康妮,是个本性向往自由的女子,但因婚姻的束缚,成了一个死气沉沉、孤独忧郁的贵族妇人;麦勒斯是个被工业社会和失败的婚姻所压抑,选择在森林独居,自我放逐式的怪人。他们的相遇,让两个人重新活了过来。他们在一次次性爱中,相互救赎,重新点燃生命之火。他们的感情一路发展,实现了从身体到精神,灵肉合一的契合。文中虽然有大幅性爱描写,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性爱是圣洁美好、自然脱俗的。
康妮遇到挚爱并怀上孩子后,决定离婚。当时英国阶级思想根深蒂固。麦勒斯虽然受过良好教育,是个退役军官,但他和康妮不属于同一阶层,何况此时他还是康妮丈夫的仆人。所以在和丈夫摊牌时,为了顺利离婚,康妮隐瞒了麦勒斯的身份,用一个同阶层男人的名字代替。丈夫表示不相信时,激起了康妮的反叛之心,她勇敢地说出爱人的名字,并坚定表示要和麦勒斯在一起。
这一刻,我为勇敢的康妮喝彩,我觉得她才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因为离婚对她来说,意味着她舍弃的不仅是一个丈夫,还有人人趋之若鹜的名誉、金钱及上流社会的享乐生活,但同时,她得到的是现代文明摧毁下残余的一丝自然、本真的人性。
小说结尾处让人动容。康妮去苏格兰待产,麦勒斯在农场找了份工作,为拥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小农场而努力,为此他们必须忍受短暂的分离。麦勒斯给康妮是一封信里写道:
“人没法保证未来,除非他信仰自己最美好的部分,信仰那种超越它的力量。我信仰的是我们之间那小小的情欲之火。。。我们不在一起时,我珍爱这种宁静。我们可以一起交融,也可以一起持守贞洁。。。我们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朝相聚的方向驶去。我的托马斯虽然有点低垂,但心中是充满希望的。”
信里明明说着尽量不思念,但尽是思念。爱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崇拜,一份执着的追求。
小说在这封信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吗?我觉得会的。因为这两个人都超越了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追求一种有血有肉、回归本真的生活。
看完书后,我的体会是,此书不是一本充斥色情的低俗小说,也不是单纯的爱情小说,它是一本现实批判小说。
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到,劳伦斯所生活的那个工业时代,大部分人都被冷漠的机器所控制,存在严格的阶级观念,人们一心追求金钱名利,却忽视了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需求,包括性与真情。人性渐遭扭曲。
劳伦斯在书中运用康妮为追求真爱和美满的婚姻所做的努力,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康妮与守林人的两性关系,来争取摆脱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建立男性与女性、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达到改造社会的理想。
看书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通过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实践体验,警醒世人,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种只关心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100年后的今天,拜金主义和轻视生命的轮回似乎又回来了。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导向的大环境里,“赚钱”与“花钱”似乎成了生活的终极目标。
生活本身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快乐一定要通过金钱获得吗?本真的情爱,又是什么模样?我想看过此书后,读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