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

    杨匡民先生的色彩区理论使不少学者对色彩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者们积极投身于色彩区的相关研究之中,并使得研究成果逐渐丰硕。1985年,苗晶与乔建中发表了《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下两文,从地理、早期古代文化、语言社会等相关背景方面,对汉族民歌可以进行分区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并从更加科学性的角度考虑,使用了“近似色彩区”这一概念,将汉族民歌分为十个近似色彩区和一个特区。

    在文章的开篇部分,有关“色彩区”这一概念,作者在文中解释为“音乐风格方面具有主要共同性特征的流传区域”。并且认为任何地区民歌的风格色彩不是单一的,是具有多样性的。因此,作者指出在对各区域民歌的风格色彩进行划分时,只能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即使被划分为同一区域,也不代表该地所有民歌的音乐风格色彩都完全一致。所以,不同于之前色彩区的相关研究,作者在其文中将“色彩区”这一概念进一步地定义为“近似色彩区”。

    在有关汉族民歌分布的地理背景方面,作者提到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之一,民间歌曲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其中一类,受地理背景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地带这一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民歌“脚夫调”为例,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其音乐风格所产生的影响。在读到这时,笔者想起之前读到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地理环境对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但具体是哪类音乐,非常惭愧,笔者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只是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种可以说是“濒临灭绝、急需抢救”的音乐。它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村落中,交通不便的情况更加使它困于其中。如果没有那时进行田野调查的音乐学者对它的偶然发现,它可能已葬身于那片土地之中。

    之后,作者指出在影响民歌风格的诸背景中,地理因素是最强烈、最基本、最具有稳定性的。并且构成一种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有水系、山脉、地形和气候这四种,它们综合地或分别地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分布。比如说,在综合山脉与水系这两种因素方面,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气候、植被不同,人们的生活习俗、方言等方面也是不同的。并且它们之间的不同在许多方面都是逐渐变化的,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的倾向,在民歌的风格上也具有这种过渡性特征。又比如单从地形方面来说,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形成了三个阶梯:高原—丘陵、盆地—平原。而根据地形、地貌,汉族地区的地理结构可以被分为几个大区:北方黄河流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南方长江流域分为西南、中南、江南三部分;珠江流域为一区;江淮一带为一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文化习俗、生产方式,之后又影响着各类民歌的分布。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17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