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 be human 超越元认知3
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我们总觉得,这世道即使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至少也可以迁就一下我们,但即使是这个愿望也很难实现,没人向我们做出过类似的承诺,口头上没有,书面的就更别指望了。换句话说,老天从未表达过要眷顾人类的意思,更不要说对我们做出妥协和让步了。
“人类经常看不清世界,而因此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无尽的痛苦”。
人类的要求之所以过分,是因为它们不合常理;而它们之所以不合常理,因为这个世界与我们以为的样子截然不同。
我们奢望这世界可以永远遵循简单易懂、公平直接的规则——这样我就可以做到一切尽在掌控。无论什么事,我们都想简而化之地处理,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大特征,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一个事实真相。
了解的过程就是简化的过程。
如果说进入大脑的信息如汪洋大海,那经过大脑加工、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就只是涓涓细流,而后者就是我们的思维,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根本。”
人类加工信息的能力极其强大,速度也非常迅猛。只要发现有捷径可走,我们绝对不会舍近求远。
第一系统只求能够快速解决问题,根本容不下任何不明朗的信息。
第一系统的特点就是急功近利,所以即使情况不明朗,它也不会放慢做决定的脚步,而这时候,人类大脑的设计特征就变成了设计缺陷:原本对生存有利的简化处理也成了影响生活质量的过度操作。
简化主义+复杂问题=过度简化
本书想要传达的最重要信息就是“了解的过程就是简化的过程”,而接下来的这句话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信息遗漏无法避免。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书中写过,“人类只喜欢考虑相对简单的情况,当面对冲突等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惯性思维就会造成明显不利的后果。基于同样的逻辑,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格外关注,而对手的情绪和想法则常常被我们忽略”
问题越复杂,遗漏的信息往往越关键。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类常常忽略他人境遇,为了解释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总是一味地将其归咎于我们主观以为的对方的某种性格特征。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总是把他人行为解释成其特有的性格信号,而把导致他们行为的特定情境视为无关噪声。
有了归因理论,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们责怪他人时总是不费吹灰之力,而面对自己的问题,却总是会给自己找到很多借口,还会审慎地分析事情的起因究竟是自己的性格还是外部的环境,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都对我们有利(“为我所用偏好”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成功都得益于我们自身的个性,而失败则要归咎于外部的条件)。
随着复杂性不断升级,事情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不仅如此,结果甚至反过来还会对最初的起因产生影响。
随机性就属于一种无关噪声,但它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每次当人类的搜索引擎——大脑——想要做出判断时,随机性的噪声就会乔装打扮一番,把自己伪装成有用的信号误导我们。很不幸,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人类总爱过度解读。
所谓“随机”,其本质就意味着“缺乏可用信息价值”,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法了解其信息价值,二是根本没有有用信息。
人类总是过度解读随机事件,企图从中找出规律——即从没有意义的信息中解读出价值。
首先,就其本质而言,随机性不可预测,也因此不可控制;
其次,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过度解读随机性一直被证明是一个可靠的生存策略。
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对寻找规律最为热衷的动物。
我们凡事都想找到规律,甚至执着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可这一习惯与当今繁杂混乱的世界已经格格不入。外界向我们抛来越来越多的随机噪声,对于它们,我们要做的是屏蔽,而不是过度解读。
随机事件+规律偏好=过度解读
做出转变:从过度简化到复杂性分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