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岁月:前言
走出象牙塔背起行囊远赴边疆,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了31年,这些年里我收获了专属自己的婚姻,有了幸福的小家。同时也和同龄人一起见证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改制、到后来成为唯一保存兵团建制的团体。
生活在兵团,老一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成为了第一代军垦战士,他们有解放新疆就地转业的老兵;也有1951年参军来新疆的中学生;还有1952年从湖南和山东参军的女兵;亦有1956年从全国各地支边的青年男女;给兵团的文教系统带来活力的是1961年支边的上海知情……
这一代老军垦战士用青春,用汗水谱写了一篇屯垦戍边的辉煌篇章;到了80年代,老一军垦战士逐渐退出屯垦戍边的大舞台的时候,他们的子女——军垦二代们接过父母的接力棒,重新奔赴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经历了兵团建制的改变、恢复,又顺理成章孕育了兵团第三代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远离内地,独自成为一个完善的系统,让大多数人感到好奇和向往。
多半人可能经常听到官方报道“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话题,可能会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满神秘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系,是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所属师、团场以及企事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行政区内,主要由兵团自上而下地实行统一领导和垂直管理。
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实体”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
行政区别: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
面积:70600平方公里
下辖:14个师
人口数量:324.84万
景点:主要有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兵团的前身是1949年11月份司令员王震和政治委员徐理清率军进新疆,进驻哈密,建立政权,创建了哈密垦区。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
我们团场所在的第十三师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整个兵团土地面积7.0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24%,约占全国农垦面积的20%,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由37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我所在的团场红星一牧场(现在改为红山农场),隶属于农十三师,位于巴里坤哈萨克县山间盆地,年平均气温只有一度,夏天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美丽的巴里坤大草原上养育着数百万计的牛、羊、马、骆驼,畜牧业非常发达。1954年建场,1956年命名为红星一牧场。
为壮大兵团的队伍和增加 科技文化力量:
1954年至1966年底,动员组织从北京、天津、四川、山东、湖北、河南、江苏等省市具有高、初中文化的从中毕业生,或者35岁以下的青壮年到新疆兵团建设支援。
1963年——1966年到兵团参加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12万人,其中上海就9.7万人。
我的身边既有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也有1956年进新疆的支边青年,还有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的医务人员,同时还有几位上海过来的知识青年。他们从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身份来到边疆,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故事篇章。
他们有从东北部队转业来新疆参军的周海山,1956年从河南支边过来的宋传奇夫妇,感情曲折的张树山老人,山东女兵赵亚娟感人的故事,上海知识青年刘国华和许梅的感情纠葛,还有书卷气萦绕的吴小兰,以及坚强不服输的周娟……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本来不相干的这些人,因共同的心愿奔赴边疆,谱写了一曲曲耐人寻味,又可歌可泣的新篇章;他们的子女们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和怎样的感情纠葛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