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共绘中华文明 十八数藏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

“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非遗文化,共绘中华文明。随着又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由十八数藏主办的“非遗少年”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在长沙铜官窑古镇的花鼓戏楼举办。活动在现场展出了500幅来自四川凉山州、湖南怀化市、贵州六盘水市、河南平顶山市、陕西咸阳市5个省份10所偏远乡村小学孩子们的非遗作品,这些作品全部来自十八数藏携手暖流计划所捐赠的“滩头年画+非遗脸谱+非遗造纸”共计2000份的非遗包物资,内容丰富、童趣盎然,一幅幅充满艺术创作力的作品,共同描绘出“非遗传承小能手”们眼中多彩的非遗世界,也为参观者开启一段穿越时光的传统文化之旅。

非遗少年绽放光彩 文化传承迈入新时代

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是艺术创造的精神源泉,孩子是最年轻的传承者,他们决定着非遗的未来。“非遗进校园”项目由十八数藏与暖流计划公益基金携手共同发起,旨在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以期通过常态化教育,在学校形成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增强青少年一代传承非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早在去年11月,十八数藏就携手暖流计划向全国范围内20所偏远小学捐赠了600套皮影戏教材,助力中国皮影戏这一非遗技艺的守护与传承,而《中国皮影戏》也成为了国内首套少儿皮影教材。今年4月,十八数藏又与暖流计划围绕“非遗进校园”及“百件青少年非遗创作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各类主体参与+专业机构组织+媒体立体传播”的非遗传承新模式,以国家级非遗“滩头年画”、“非遗脸谱”、“竹纸制作”为切入点,打造出“视频教学一教学课件—匠人亲临授课一数字确权一成果展示” 为一体的文化数字传承体系,以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让非遗文化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非遗不断被点名并成为最IN的名词,各行业传播者通过一次次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了非遗的保护与创新。本次活动得到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促进会、马栏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高腊梅年画作坊等单位与协会的指导与支持,开幕式现场还受到了湖南日报新媒体客户端、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在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上,上千人在网络直播中共同见证了“非遗少年”们的闪亮登场。

图片来源:新湖南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

数字化共享 让非遗焕发新光彩

配色大胆且个性的京剧脸谱、艳丽且神秘的滩头年画……活动现场,新与旧在这里交融碰撞,为古老的非遗增添了不少活力。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从青少年非遗传承做起,以非遗手作的形式让孩子们思考并表达,接触非遗、了解文化,并在创作过程中把非遗与生活接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传统文化弘扬、保护、创新中来。除了孩子们的作品,现场还放置了一台LED屏,荧幕上播放着关于滩头年画、京剧脸谱、竹制造纸的科普知识以及十八数藏不断通过数字艺术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依托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数字化的成果:尽显岭南陶瓷之美的潮州通花瓷、兼容并蓄的京西皮影“山海经”系列、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金石篆刻、惊艳世界的龙泉青瓷、匠心传承的针刻漆器、燕京八绝流光溢彩的景泰蓝,十八数藏通过多样化的数字创新形式与内容,让非遗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数字是时代进步的体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数字+非遗”为文化传承创新找到了鲜活的载体。作为国内头部数字藏品平台,十八数藏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地区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通过“数藏+”的形式,传递新时代传统技艺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新成果新进展。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表示,未来将通过成立“非遗新生公益基金”的形式,让这样的公益行动持续下去,不断实践并落地“区块链+公益”应用,多元融合,延展公益、艺术与技术边界,构建从创作者发掘、内容孵化、IP价值发现到应用场景运营的完整业务生态,为非遗、民俗、美术、文旅等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舞台。

6月9日至15日,“十八数藏X暖流计划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在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古镇花鼓戏楼徐徐拉开序幕。一段别样的非遗之旅,一次生动的文化课堂,一场邂逅青春的难忘体验,精彩正在进行!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42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