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70亿,碾压腾讯!这家公司有天然的“教练文化”

前段时间,一份很“中二”的员工手册在网上流传,让背后的“神仙”公司火了一把。

手册中的这家公司,组织架构极度扁平、薪酬回报特别高、还一心幻想把10亿人传送到二次元世界。

总之,连它自己老板都觉得,这家公司很“不靠谱”。

比如在做爆款游戏《原神》的时候,它的开发团队居然连美术组主负责人都没有。

对,这家公司就是米哈游,一个用10年就成功碾压腾讯的“游戏天才”,现在一年营收高达270亿,海外收入更是吊打腾讯、字节等大厂。

米哈游员工手册

在“中二”、“不靠谱”的表象之下,被认为是商业鲶鱼、业界奇葩的米哈游,注定有着独树一帜的战略打法。

在它的整个战略模型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它推行激励赋能型企业文化,用最低成本,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潜能。

这种企业发展模式,与企业教练的理念不谋而合。

不要控制,要激发

在游戏界流传着一句话:全中国的游戏开发大神,有一半在上海,这其中还有一半都在米哈游。

所以根据这句话,就有很多人推导出一个结论:米哈游是一个天才的集合,这就是它成功的充分条件。

但很显然,这个推导不成立,我们要看事实。

米哈游的成功,靠的是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是米哈游老板超扁平的“办公室”

那些被业界崇拜的天才选手,就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从小白修炼成了大神。

米哈游有一个很重要工作模型,Context, not Control。

context指的是一切做决策时需要的背景信息,比如:一个项目的目标用户、历史数据、人力成本、技术风险,甚至某个人的熬夜加班效率等等。

而control指的就是米哈游不推崇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型管理模式。

所以我们可以将“Context, not Control ”理解为:让一线上知道信息最多的人,思考和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并执行,而不是直接执行上级的决定。

这种模式可以相当大程度激发人的潜能。

举一个例子。

一天,米哈游的程序员小A,得知自己要写一段程序:让一个游戏中的怪物,能在游戏内任何地方找到敌人并主动攻击。

如果放在control的语境之下,程序员A会得到上级指示:写一段代码并开始测试。

那么很快,小A开始执行。这个过程中他忽然发现,因为游戏地图太大,这个怪物的行动启动了一个巨大的寻路程序,游戏在大部分手机上都出现了闪退。

但到这一步,他也只能把这个问题反馈给上级,再去等上级给修改意见。

此时的工具人小A,大概率是要背锅了。

但放在context的语境下,情况完全不同。

小A会先去思考,我要做的程序目标是什么?提升游戏体验。那么在巨大的游戏地图中,我调用的寻路程序,会不会损伤游戏体验?

这个问题让小A找到负责寻路系统的同事,甚至请他们给寻路代码升级瘦身,最终小A实现让怪物自主营业的功能,且没有闪退。

很显然,在context的语境下,程序员小A的工作效率更高,成果更好。

可见,context是一个能够激发人潜能的工作方式,可以让普通人通过思考去完成天才才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真正的米哈游,不是一个天才的集合,它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能够激发人潜能的工作模型,以及很多愿意被激发的人。

谈钱,更要谈成长

米哈游的另一个“不走寻常路”,体现在对钱的态度上。

一方面,它特别乐于跟员工谈钱,创始人蔡浩宇专门在员工手册里提出:“我希望非常突出的人有机会拿到20个月的年终奖。”

这意味着,在米哈游这个超84%的人一个月能赚2-5W的地方,很多人有可能拿到100万的年终奖。

这样的大手笔,背后的逻辑是米哈游关注个人成长的企业文化。

教练知识体系中,我们敦促教练型管理者,去使用“全人的视角”思考人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注定是不断成长的。

在《米哈游员工手册》中,蔡浩宇将员工薪酬和能力、心智的成长放在一块讨论,提出他们之所以能招到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很高的回报和快速的成长。

在谈成长时谈收入,这就是一家企业对员工最大的负责任。

另一方面,米哈游也将公司自身的成长作为重要战略。

为了保证公司的成长速度,成立12年来,米哈游几乎拒绝了所有来自外部的投资

初创时期,办公用品都买不齐的米哈游

因为一旦接受了投融资,米哈游就有可能受制于人,影响成长速度。

比如有一次,米哈游就拒绝了一个要求他们开发三国、武侠类游戏的金主。

虽说这些游戏受市场欢迎,而且对技术要求不高,确实能带来短期收益。但成长空间也非常有限,对成长的推动不大,对米哈游来说就是浪费时间。

没有金主在背后支持,米哈游只能花自己的钱。

为此它的创始团队开启了一个极限挑战:先用007模式苦干5年,手头有钱后立刻开始大规模、高频率的技术研发。

在2014到2017年间,米哈游展开了3次豪赌。

2014年,米哈游拿出做小游戏的所有存款,开发了第一个“印钞机”游戏《崩坏学园2》,一年就赚了一个亿。

两年后它all in了《崩坏学园3》,在一年内又赚回来11亿。

就是这个抽卡游戏,一天能赚30万

这笔钱刚一到账,蔡浩宇就直接拿走了7亿,去开发《原神》的前身《崩坏编年史》。

正是这四年的狂奔式发展,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米哈游。

它用行动证明,技术企业最好的生存之道,就是挑战技术,不断成长。

现在,纵观国内外,任何一家卖游戏的公司,没有一家能卖得过米哈游,这就是成长型文化的力量。

激发团队=明确目标+身份认同

说了这么多,米哈游最奇葩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二次元定位,以及终极目标“崩坏神域”。

这是两个极度小众的概念。但在米哈游内部,人人都懂二次元,人人都向往崩坏神域。

因为这就是米哈游用来激发整个团队的两大“杀器”:终极目标+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个团队进入高效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一个高绩效团队,其中成员之间都是强烈联结、高度认同的。

而崩坏神域就是一个联结所有人的具体目标:一个沉浸感堪比现实的虚拟世界。

米哈游将“崩坏神域”定义为人类解决环境拥挤问题的完美方案:SpaceX 造火箭带人类移民到火星,米哈游直接带10亿人的大脑穿越到崩坏神域。 

这套奇葩计划可不是闹着玩的,2021年3月,米哈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脑机接口实验室”,脑后插管的相关实验已经悄悄开展了两年。

米哈游的脑机接口实验室,右三:蔡浩宇

米哈游凭什么认为自己能造出崩坏神域?

因为米哈游在制定目标的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另更加强大的身份认同:技术宅。

米哈游的口号是“技术宅拯救世界”。

米哈游的员工几乎都是技术宅,它的粉丝和用户中也有很多都是技术宅,它的目标就是撬动全世界的技术宅,一起奔向崩坏神域。

技术宅的力量有多大?

今年年初,很多玩家都解锁了《原神》的新人物“迪西雅”。

迪西雅是一个雇佣兵,战力相当强悍。但她却特别善良,将自己打架赚的钱全捐出来,在沙漠中建立了一个“希望之壁”,保护无家可归的孩子健康长大。

捐款事件主角:《原神》人物,迪希雅

因为喜欢迪西雅,有玩家专门找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去捐款,结果只用了5天时间,来自《原神》的9万多玩家,自发的为基金会捐出了240多万元。

从这件小事中就能看出,米哈游实际上是为技术宅创造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个稳定且安全的场域,能让技术宅们自由的发挥潜能。

由此可见,米哈游要造出“崩坏神域”,可能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总结一下:

如果和其他看似正常公司相比,只玩二次元的米哈游,着实是一个很“中二”,也很“不靠谱”的公司。

但深入挖掘就能发现,在中二和不靠谱背后,米哈游有着最靠谱的教练式文化(虽然不是故意的):

它激发出员工对未来和成长的无限期待,疯狂挖掘普通人的潜力。

树立了无比具体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愿景,并不计代价向其奔赴。

用生动立体的IP、内容制造场域,点燃了“技术宅”这个超级引擎。

把教练式文化渗透到组织运营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企业,真的很靠谱。

了解教练力,领取45页 米哈游员工手册PDF文件 ↓↓↓仔细看下图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68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