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十二)史诗级的天灾记载

郑重申明:原创不易,文责自负

 
    《兰台别记》(十二)史诗级的天灾记载

       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农业立国的王朝,天灾频发往往都会引发地区性饥荒,轻则人口流离失所,人烟减少,重则发生“流民”暴乱,甚至可能颠覆政权,明末政权灭亡就是一个做好例子。所以每当颗粒无收的饥荒时,有良知的官员都会积极筹粮,或申请国家“赈灾”,以避免出现“饿殍遍野,易子相食”惨状。今天将看史诗级一首诗,记载灾情之严重。

勘灾平原途中有感》  明代山东佥事刘时敩

今年底事又多灾,亢旱继过久雨来。

水送蛟龙伤稼穑,田连阡陌长蒿菜。

嗷嗷赤子愁难尽,點點阴云拨不开。

甚媿疎慵延此祸,邮亭几度重哀哀。

浅析整首词,其题目直奔主题,勘察灾情在平原途中的感慨而写。

今年底事又多灾,亢旱继过久雨来”首联说明今年基本上多灾情的年份,春夏时节是大旱,持续到秋后,又下起连绵不绝“秋雨”,符合“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灾年规律。

水送蛟龙伤稼穑,田连阡陌长蒿菜”颔联情景描述,大水都把庄稼淹没了,平时从横田间高而坚硬的土路,也因雨水溢出而滋润,使得青蒿在阡陌路上生长像水菜一样茂盛。

嗷嗷赤子愁难尽,點點阴云拨不开”颈联虚实结合,困境突出:在受灾群众里不断发出饥饿儿童的哀嚎之声,人民的愁苦看不到尽头。细雨还在漂亮,受灾群众的阴影在心里怎么也挥洒不去,灾荒时刻困扰着大家,可能随着时间的延迟而不断加重,是否能挨过明年春天是最大考验。

甚媿疎慵延此祸,邮亭几度重哀哀”尾联是作者良知感发,自责自己甚是惭愧,因自己疏懒、懒散的没有及时预感问题严重而上书朝廷赈灾,延长成灾难,一路勘察,在驿站多次发出哀叹之声,希望朝廷早些“赈灾”,帮助灾民度过灾荒之年。

整首诗写的很形象真实,犹如身临其境的灾情,这才是地方《志》存在真实意义,整天歌功颂德浮夸文章,真的没有为后人参考的价值。

四川省《内江县志》

作者的简述:

       刘时敩(xiào),字用举:明四川内江人。天顺三年(即1459)乡试第二名,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于刑部主事,擢员外郎。成化六年(即1470年)秋七月迁山东按察司佥事,为官廉洁,成化八年(即1472)山东大饥荒,去各地勘察灾情,后劳累卒于官,时年三十九,擅诗文和书法。

       这样灾情在《平原县志.灾祥》篇中也有记载,我们可以拿里来对照,也可以说明是大灾之年的真实性。也正是刘时教积极上书,朝廷及时赈灾,搭建粥棚,施舍粥汤,并整顿城防防止“民变”,这才让百姓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可惜劳累猝死在任上。年仅三十九岁

乾隆版《平原县志》

他在平原勘察灾情之余,还在县城谒见颜鲁公祠,写下一首诗,如下:

《题鲁公祠》     明代山东佥事刘时敩

庙貌雄千载,精英凛若生。

古今真铁汉,天地旧长城。

数语冰霜烈,孤忠日月明。

观风经此过,瞻拜不胜情。

在尾联“观风经此过”,也说明他在到各地勘察灾情,观察民风的事实一致,写作时间也在平原,两者相印证。

刘时教在山东任按察司佥事时,虽然时间不长,但他走遍山东各地观风督导,不少地方都留下他笔墨,如在青州,在《青州府志》中也有他诗文

《题范公泉诗碑》

成化八年(即1472)春二月望旦之吉,赐进士第、奉议大夫佥山东按察司事内江刘时敩拜题。

范公亭子城之西,石甃清泉霁色迷。

地下疑通沧海窍,檐前长护白云低。

东西土共沾甘泽,亿万年来镇古齐。

览罢不堪回首处,数声山鸟傍人啼。

《颂松林书院和十三贤》 山东僉事内江刘时敩诗

宋朝三百年天下,皆赖诸公辅导贤。

万里风尘双鬓短,九霄日月寸心悬。

古今名重邦家器,中外才兼将相权。

幸得当时遗像在,几人稽首拜祠前。

还是在临朐“五镇之首”的沂山祭祀时写有:

《谒东镇沂山诗碑》

成化八年(即1472)春三月下澣之吉也,赐进士第奉政大夫佥山东按察司事内江刘时敩拜书

曾稽舜典肇加封,今过名山眼界洪。

压地千寻蟠海右,倚天万仞镇齐东。

望中雨露恩光渥,画里楼台气象雄。

此日祈年香一瓣,皇图永固赖神功。

我们尊重历史,更尊重历史人物留下宝贵信息,这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连绵不断的原因。怀古知今,不断进取。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94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