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1: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孙子?

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两京十五日》,作者是马伯庸。

说起我跟这本书的缘分,还得追溯到4年前,那个时候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特别火,他当时来到我们图书馆做了一场讲座,我去了现场,看到好多人都拿这本书问他要签名。在那次讲座中,他说他为了写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是因为这本书它不是虚构作品,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必须有所取舍,这就导致他查阅的资料中,很多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没用上,他就觉得特别可惜,于是他决定再写一本小说来弥补这个遗憾,当时这本小说还没写完,所以他并没有过多地透露内容,只是说跟大运河有关,我当时就记了下来。后来这本小说就出版了,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两京十五日》。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明仁宗驾崩,朱瞻基即位的那个时间点。其实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在《明史》中的记载也极为简略,总共也就四十来字,我给大家念一下: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大概意思就是说,明仁宗在位时期,南京地震频发,于是他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安抚人心,结果太子出发后不久,明仁宗突然病重,于是紧急召太子回宫,太子很快赶了回去,结果明仁宗已经驾崩,太子就即位,成为明宣宗。

一般人读到这段记载,可能很快就略过去了,可是马伯庸却不禁在想,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通信不便利,太子从南京赶到北京,最快得15天,在这15天里,都是谁陪着他,他又经历了什么?有没有遇到危险?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明朝的历史,将这段四十余字的记载扩充成了将近70万字的小说,这也就是小说的名字《两京十五日》的由来。

要想读懂这本小说,我们首先要了解明朝初年的历史,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讲起。

说起朱元璋的经历,那可真是传奇,他出身卑微,在元朝末年那个乱世中,一度沦为乞丐,后来为了活下去又当了和尚,但是很快他连和尚也做不了了,只能投奔起义军,加入到反元的队伍中去,他在起义军中很快站稳了脚跟,不仅有了自己的队伍,还娶了媳妇,就是我们后来很熟悉的马皇后,再之后,他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对手,并成功打跑了蒙古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向北打最终统一全国的帝王。

统一天下之后,有一个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了,那就是国都定在哪儿。朱元璋选择的地方是南京。为什么要定都南京呢?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南京这个地方虎踞龙盘,自古就说这个地方有王气,当然要定都这里了。这只是一个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实际上很牵强,为什么?你只要看看之前定都南京的那些朝代的情况就知道了。在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前,以南京为都城的朝代有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这里面,只有东晋存在的时间超过了100年,所以从历史经验上看,南京的王气好像从来没有给定都在这里的政权带来什么好处,那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定都南京呢?

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在他的《明朝简史》中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江苏、浙江、安徽这些地方比较繁荣,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是粮食和棉花的产区,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所以朱元璋手下的这些很多官员和军队就不得不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食来养活,因此定都南京有经济上的考虑,毕竟能省转运的劳费。

第二是朱元璋曾经当过吴王,当时在这里就建有宫阙,他不愿轻易放弃,毕竟你要是大兴土木,另建都邑,那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第三就是他的手下很多是江淮子弟,不愿轻去乡土,而且那个时候西北未定,为转饷屯军计,不能不有一个军事上的后方重镇以便策应。

也正因如此,在都城选好之后,朱元璋就要面临军事上的问题。元顺帝虽然跑掉了,但是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失,他还保存着相当多的军队,并且时时刻刻在想办法反攻。因此,加强北边的防御,防止蒙古的反攻是非常必要的。可问题是国都在南京啊,虽说北边有个万里长城,可是长城也要有人守才能发挥作用啊,所以必须在北方驻重兵防守。可是把军队交给谁呢?交给将军行不行?不行,朱元璋不放心,万一这个将军叛变,朱元璋远在南京,那可是鞭长莫及啊。既然外人靠不住,那就用自己人,所以朱元璋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儿子封到沿边地区。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余的,宁王封在热河,晋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陕西,辽王封在辽东,代王封在大同,肃王封在甘肃。这些都叫做塞王。每一个王府都配有军队。亲王除了指挥自己的军队之外,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后,还可以指挥当地的军队。在有军事行动时,地方军队都要接受当地亲王的指挥。这样,就把每一个边防地区的军队都直接控制在中央的指挥之下了。朱元璋自认为,他这个办法是非常稳妥的。但紧接着却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那就是太子朱标死了。

这个突发事件,让晚年的朱元璋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新的太子选谁?朱元璋犹豫过,但最终他的选择是传位给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其实朱标的长子是朱雄英,但很不幸,他死的比朱标还早,所以朱允炆此时此刻是皇长孙,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这个制度,既然嫡长子朱标死了,自然就应该立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所以朱元璋这么做是没问题的。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定下嫡长子继承制呢?毕竟这个制度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万一你的嫡长子是个败家子呢?你怎么能保证你的嫡长子就是你所有儿子中最出色的那个呢?答案是,当然没法保证。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稳定比效率重要。如果立太子全凭皇帝的主观喜好,麻烦更大,那样势必会引起皇子们的激烈斗争,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所谓谁更贤能,谁更适合当皇帝,本身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更不要说朱元璋已经让自己的儿子们都拥有军权,一旦这些皇子有了争夺皇位之心,势必大打出手,到时必然是天下大乱,朱元璋自认为自己这样做完全符合礼制,也并没有偏向任何一个皇子,他们一定会尽心辅佐朱允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中,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他的封地在北京,本来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可偏偏他的二哥和三哥在朱元璋驾崩前也死了,再加上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朱允炆身边的臣子都担心亲王的军权太大,中央指挥不动,可能发生叛变,像汉朝时候的“七国之乱”一样,于是他们向朱允炆建议削藩削减亲王的权力,把违法乱纪的亲王关起来或者杀掉,这就更使势力最大的藩王朱棣极为恐慌,原本就觊觎皇位的他这个时候终于下定决心造反。

朱棣从起兵造反到成功夺位只用了四年时间,于是就会给很多人一种错觉,以为朱棣的造反之路是非常顺利的,其实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朱棣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有个叫铁铉的人,就曾经让朱棣吃尽了苦头,那么铁铉究竟是怎么对付朱棣的?朱棣即位后又为什么要把国都迁到北京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两京十五日》,马伯庸著;

2.《明朝简史》,吴晗著;

3.《明史》.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943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