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浅谈从美猴王到斗战胜佛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年少时爱读《西游记》,是因为里面的故事非常精彩;是因为喜欢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是我崇拜的偶像。在我心里,他完美无缺。

现在仍然爱读《西游记》,是因为对这部名著有了新发现。我发现精彩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我发现我崇拜的孙悟空原来也是有弱点的,也会犯错误。

美猴王为了学长生不老之术,寻访佛、道、神,从东胜神洲一路跋涉来到西牛贺洲,找到“灵台方寸山”,历时十年,终于找到“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是隐居的神仙。他法力深厚,知识广博,隐居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祖师见美猴王天资聪颖,便欣然收他为徒,并且给他取了名字叫“孙悟空”。

悟空悟性很高。祖师传给他长生不老的妙道和口诀,他便用心记忆、勤学苦练 。祖师非常高兴,过了三年又传给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一个筋斗云可翻十万八千里。有了这些本领,悟空脱胎换骨,从一个石猴变成了得道神猴。

有一天,师兄们让悟空表演一下本领,悟空就变了一棵大松树。这事恰好被祖师撞见。祖师认为悟空在卖弄本领,十分生气,执意要赶走他,并且要求悟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自己是祖师的徒弟。

悟空只是表演一下本领,就要被逐出师门,有这么严重吗?祖师是不是小题大做了?祖师究竟为什么要赶走悟空呢?原著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祖师对悟空说:“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功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你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就是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祖师是想保护悟空性命。可是,仔细想想总觉得这个理由不够充分。不充分的地方在于:师兄们有那么卑劣吗?悟空到了别的地方,就是绝对安全的吗?

或许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早年读《西游记》,读到这里不满意祖师给出的理由,自己却又找不出更充分的理由,只能把疑问放在心底囫囵而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事有了更多的品味,我忽然发现了祖师没说出口的理由。那是祖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菩提祖师有很多弟子,但是他只传授悟空七十二变。其他弟子都非常羡慕嫉妒,如今悟空当众演练,会引起什么后果呢?这个后果就是祖师说的,“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可是悟空却没有想到这一层,这恰恰反映出悟空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谙世事!行走于世间,不谙世事怎么能行得通?

悟空思虑单纯,做事不计后果,不善于自我保护,就算学会七十二变也是枉然。虽然祖师也教悟空讲经论道、进退周旋之节,但那大多是在课堂上研究理论,“世事”这门学问更偏重于实践,光懂得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理论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此时的悟空就像一块璞玉,虽然天赋异禀,但是需要经过切磋打磨才能成器。所以祖师果断地赶走悟空,就是想让他到人群中去接受世事磨练。

祖师是很了解悟空的,凭他目前的素养,下山后一定会犯错,会闯祸。这正是打磨的机会。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他才会被有效打磨,才会变得洞明世事。所以他对悟空说了一番狠话: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这番话表明了祖师的心迹:我不会做你的保护伞,也不会替你收拾残局。你要好自为之。

祖师的这一番苦心,悟空在当时未必领悟得到。那么悟空离开祖师后,真的犯错了吗?真的惹祸了吗?且看他回到花果山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小猴们武艺需要兵器,就到傲来国去抢来大批兵器。他自己没有称心的兵器,就去东海龙宫要兵器。这是什么道理?好像龙宫是他的家一样,好像龙王应该为他准备兵器一样。

他得了龙王的“如意金箍棒”,又向龙王要披挂。龙王无奈,只好招来南海、北海、西海三海龙王,凑齐了金甲、金冠、云覆,悟空才满意而去。龙王却被他搞得很不爽,憋了一肚子怨气。然而悟空丝毫没有察觉到,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天,悟空喝醉了酒,被两个勾魂鬼勾了魂。悟空十分生气,大闹幽冥府,改了生死簿,因此又得罪了十殿冥王。

悟空做事完全不按规则来,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就像一个缺管教的少年,懵懂无知又桀骜不驯,得罪了人还不知道。他不知道,别人可记着呢。很快他就成了别人嘴里的“妖猴”。东海龙王和阎王向玉帝告状,玉帝要派天兵捉拿“妖猴”。

太白金星觉得大动干戈未免得不偿失,不如采用怀柔手段,将悟空宣来上界,授一官职,拘于天上。玉帝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派太白金星去招安。悟空竟然没看出这是个圈套,反而很高兴,命众猴看好家,自己随太白金星来到凌霄殿。

唉!你到底有多天真!你也不想想,自己没有家世背景,也没立过功,玉帝怎么会平白无辜地封你做官呢?这背后必有隐情。

玉帝封悟空为弼马温。半年之后,悟空才知道是看马的官,非常生气,回了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玉帝听说后大怒。这时候又是太白金星出主意:干脆封孙悟空一个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玉帝同意。

太白金星又来花果山招安,一番美言之后,悟空又信以为真,又跟着太白金星来到天宫。

同样的圈套他中了两次,而且这两次圈套是同一个人设下的。不得不说悟空天真到了极点,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真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菩提祖师看得很准:悟空不谙世事。这样的悟空怎么会得到器重呢?

这一次,玉帝派悟空看管蟠桃园。悟空天生爱吃桃,便经常去园里偷桃吃。当他得知王母娘娘要举办蟠桃会,邀请了天庭各路神仙,唯独没有请他时,自尊受到伤害,不由大怒,破坏了蟠桃会现场,大闹天宫。

天兵天将都不是悟空的对手。玉帝只好去西天请如来佛祖。佛祖法力无边,对付孙悟空手到擒来,轻轻一翻手掌就将他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至此,从表面上看,悟空是被佛祖压在山下的;如果深究原因,从实质上看,他是被自己的懵懂无知和桀骜不驯压在山下的。

现在的悟空四处碰壁,寸步难行。他被关了禁闭。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会干些什么呢?他会反复思考走过的路,从拜师学艺到被赶出师门,到如今被压山下;他会细数过往,那一件件一幕幕,哪一件没有原因?哪一幕又会凭空出现呢?深思品味,他想明白许多事,顿悟了许多理,心智在成长。

这五百年对于悟空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痛定思痛,深刻反省的五百年;是他自我沉淀,心智成熟的五百年。这五百年更像是佛祖为他安排的自省机会,在他的生命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百年后的悟空与五百年前简直判若两人!五百年后,他不再是天真的“美猴王”了;不再是叛逆的“齐天大圣”了;他有了一定的阅历,是成熟的孙悟空。观音菩萨让他等候取经人,保护取经人西天取经。他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他要干一番事业。

遇到唐僧后,悟空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行。这一路山高水长,异常艰险,而最大的艰险是路上那些妖怪。取经路上妖怪真多!他们变化多端,阴险狡诈,防不胜防。走了一路,与妖怪斗争了一路。怎么会有这么多妖怪呢?

佛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  心里有魔障,各种妖魔就会找上门来;心里没有魔障,就没有妖魔前来打扰。从这个意义上讲,外界的妖魔是内心魔障的外在反映。修行,重在修心,修掉心里的魔障,修得一颗善心。

那么,悟空有心魔吗?有的。如果没有,他早就立地成佛了,怎么会被压在山下呢?哪里还需要修行呢?

心魔是什么?就是内心的邪念、杂念。他曾经犯下的错误,都是心魔在作祟,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比如:到傲来国抢兵器、到龙宫抢金箍棒、偷蟠桃、大闹天宫蔑视天庭神仙……

心生,种种魔生。果然在取经路上,各种妖魔纷纷找上门来。

他抢了别人的兵器,就有妖怪来抢他的师傅、抢他师傅的护身袈裟。师傅被妖怪抢了一路,一直牵动着悟空敏感的神经。

他曾经偷吃蟠桃,搅翻蟠桃会,还感觉很爽;五百年后,就会有另一种仙果:人参果,给他带来一场大麻烦。这人参果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才成熟,一万年只结三十个果子,人吃上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年,与蟠桃是同等级别的仙果。人参果带来的麻烦非常棘手。悟空无法解决,最后只好请观音菩萨出面化解。

他蔑视天庭神仙,可是那些神仙修行成千上万年才修成正果,个个德才兼备、法力深厚,岂是可以蔑视的?神仙到底有多厉害?或许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清楚他们身边的动物,那些动物都不是等闲之辈。随便一个坐骑、一个宠物到凡间兴妖作怪,就能成为取经路上的一次劫难。

这些妖怪本领不凡,手里还有法力强大的宝贝加持,搞得悟空焦头烂额、精疲力尽。很多时候悟空都不是妖怪的对手,需要请妖怪的主人来降服。

主人来了,只要一声召唤,妖怪就立刻现出原形,乖乖地跟着主人回去了。悟空使尽浑身解数还比不过一声召唤。神仙的厉害可见一斑。

大闹天宫的时候,他踢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取经路上就会遇到红孩儿和火焰山。八卦炉里掉出的碳块落入凡间,形成一座火焰山,山上的火焰绵延八百里。为了熄灭火焰,悟空费尽周折三借芭蕉扇。

妖怪红孩儿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不怕水的三昧真火。红孩儿武艺高强又诡计多端,很不好对付,最后又是观音菩萨出面降服了红孩儿,收做善财童子,带在身边。

取经路上,悟空降妖除魔、一心一意保护唐僧。一方面是他勇敢顽强、取经意志坚定;另一方面他是在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扫除心魔。每经历一次劫难,心魔就被扫除一点。

当他们历尽了所有的劫难,到达灵山的时候,路上的妖怪被消灭干净了,心魔也被彻底清除了。至此,“心灭,种种魔灭”。修行圆满,功到自然成佛,所以佛祖封悟空为斗战胜佛。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99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