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楼梦

大家知道,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出了一道与《红楼梦》有关的作文题,有关内容就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今天的讲座,我主要想从十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与大家一起走进《红楼梦》、认识《红楼梦》进而爱上《红楼梦》。

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红楼梦的伟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再一个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我们随后再谈,就以《红楼梦》的艺术性来讲,突出的感受就是作者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活什么,可以说内容之丰富、文字之优美、情节之严谨,是其他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里面的诗词曲赋不仅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做到 “诗如其人”,非常契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读来令人难忘。如宝钗的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读了马上就有一个端庄、美丽、典雅的古代贵族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恰恰是宝钗为人的体现。再看她哥哥薛蟠的诗, “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一看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娇生惯养的“呆霸王”形象。

毛泽东同志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 ,还是《红楼梦》”。关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毛泽东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时表示:“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对《红楼梦》的评价之高,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中国人都应当认真读一读《红楼梦》,去感受其中的魅力。毛泽东不仅自己喜爱《红楼梦》,并且不止一次在会议上提倡党内高级领导干要认真读一读红楼梦,从中感受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吸收政治营养和智慧。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大家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都是这种章回体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从宋代开始流行说书,也称讲书、评书。说书人会以当地方言讲故事,很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都能听得懂,这是文化普及的一种方式。很多小说一开始都是说书人说的故事,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说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一回一回的讲,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不讲了,这个时候干什么啊?这个时候说书人就要请大家给赏钱了,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之后,很想听接下来怎么样,这个时候听的人就很愿意出这个赏钱。所以每一章节的最后基本都是“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红楼梦》也是这种情况,每一章节的最后基本都是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受古代说书文化的影响。

二、《红楼梦》的创作年代、背景和创作思想

怎么样去理解《红楼梦》的思想?我感觉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年代入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的思想。

根据专家考证,《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应该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红楼梦》故事的大背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可以称之为“落日的辉煌”。经过两千余年发展,彼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同一时期,欧洲的英国已经于1689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八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王权进行约束,推翻英国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法国那个时候即将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1789年(这个时候是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于当年的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后来就成为法国国庆日,1793年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后来又经过一波又一波的革命,也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已经正式走上政治舞台掌权了。

中国在明朝晚期的时候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清朝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就像同时期的欧洲一样首先需要在思想上会体现出来。红学大师冯其庸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就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一种新的民主的思想。《红楼梦》里贾宝玉一些在封建家长看来非常离经叛道、不可思议的想法,包括平等的思想(他和手下的丫鬟常常打成一片很多时候并没有那种等级和特权思想)这都是一种完全新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一种新的阶级、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势力的主张和要求。

《红楼梦》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封建制度落后、反动、吃人的一面在小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比如李纨,一个年轻的寡妇,其实也就二十几岁,她丈夫贾珠死了,按照封建伦理那一套,她不能改嫁,年纪轻轻就要守寡一辈子。书上怎么描写的她,说她“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槁木,就是干枯死掉的树木;死灰,就是火烧完之后的灰烬,形容毫无生机。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正是年轻貌美的时候,可是在封建伦理的压制下,她却毫无生机。人虽然活着,感觉心已经彻底死了,多么可怕?

再比如袭人,亲妈死了也不能随便回。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听王夫人说袭人因为她妈死了,有热孝在身不便前来就没有跟宝玉身边伺候的时候,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着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贾母在贾家统治阶层中算是比较仁慈的,但依然还讲出这种话来,这是让人感到很震惊的。就是说,因为你是卖到贾家的奴才,即便是你亲爹亲妈死了,你也不能因为这个就不伺候主子,在主子面前你的孝心都要靠边。这个其实与封建传统讲究的孝也是不一致的,就是封建统治者其实是很双标的,一切都按是否有利于这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来判断。

还有一个,就是贾元春省亲,从皇宫里出来回到贾家。你看那哪是一个皇妃啊,直接就一个从监狱里出来的囚徒。贾元春一开始见了贾母和王夫人就是“满眼垂泪”,说不出话只管呜咽对泣,说了一句什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后来见了宝玉,将宝玉携手揽入怀内,摸着弟弟的头说“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又开始哭。最后,贾元春所谓的省亲,其实也就待了几个小时,马上又得回宫,贾妃听到太监说“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的时候,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从头到尾就是哭,这哪里是从皇宫里出来的贵妃,活脱脱就是一个囚徒啊。

更不用说,贾家死个丫鬟、仆人的,无论是金钏还是鲍二家的等等,基本上都是打发几十两银子就完事儿了,根本不把人当人看待。所有这些就把封建制度“吃人”的一面、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很形象的反映出来了。

这个小说既揭露了封建社会没落腐朽和走向反动的一面,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已经穷途末路,即将走向灭亡的历史事实。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红楼梦》通过描写了贾家这么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全面形象的展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当然,作者本人并非一定想推翻封建制度,他还是希望去改革完善这个制度的,毛泽东就认为作者首先还是想去“补天”,就是把封建制度这个天去补上。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贾家这个家族、以及封建社会即将没落,但是能深刻感觉到这种迹象、这种苗头的却只有贾宝玉,其他人依旧生活在歌舞升平之中,不知道危险将至。其实,我个人感觉除了宝玉,还有一个人也感受到了,就是秦可卿,她临死托梦王熙凤就指出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指出贾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就会“树倒猢狲散”,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实,也不仅秦可卿、薛宝钗,包括贾母,应该都觉察到这种末日危机了,但贾母自觉已无回天之力,她是能享受一天就享受一天罢了。

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关于甄士隐一家的遭遇就把全文的主旨点出来了。甄士隐本来是一个封建乡绅家境优渥,不料后来先是女儿甄英莲被拐子拐卖了去,随后隔壁葫芦庙炸供发生火灾把他们家烧成一片瓦砾,后来甄士隐把田庄变卖去投靠他岳父封肃,后来又被他岳父坑了一把,被他岳父嫌弃,慢慢贫病交加,写了一句“竟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下世的光景”,就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这种封建社会的没落在贾家也有深刻的体现。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说的很清楚了。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京城的古董商人,是贾雨村的朋友,碰巧在扬州遇到贾雨村,两人就闲聊起来。他岳父岳母是贾家的大总管那个级别的,所以对贾家情况了如指掌。冷子兴口中的贾家是“如今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贾雨村说之前经过贾府隔着围墙看贾家亭殿楼阁,花园很巍峨,不像是衰败的样子啊。冷子兴就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贾家人口越来越多,但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反映出贾家家庭教育的失败导致人才的极度缺乏。

此外,王熙凤的判词里有一句“呼喇喇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所有这些,都把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没落、封建制度的末日景象全面展现出来了。这是全书的一个特别需要把握的地方。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当然是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但是,《红楼梦》又不只是悲剧和批判,很可贵的一点就是还有对女性的赞美、对青春的怀念、对爱情的渴望、对亲情的思念。作者认为大观园里很多场景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认为人生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人生是值得的,当然人生也是美中不足的,“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正所谓“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作者赞美一切美好的东西,憎恨一切丑陋的东西,可谓爱恨分明。这也是全文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创作过程

曹雪芹,姓曹,名霑,号雪芹,应当是在康熙朝末年的1715年或者1712年出生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按照脂砚斋相关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可能于1763年去世。1728年曹家被抄家的时候,曹雪芹应当已经13岁至16岁左右。

现在关于曹雪芹的材料还是非常非常少的。封建社会文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真正写小说的都被认为是不入流、不务正业的,所以小说家一般在古代地位不高,基本没有什么个人信息流传下来。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的作者具体信息也都不十分清楚。据考证,曹家与康熙皇帝关系非同一般。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曹家。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历史在《红楼梦》当中就反映在元妃省亲的描写中。第十七回元妃省亲的场景。基本可视为康熙南巡贾家接驾情形的再现。一队一队的太监、宫女,确实写出了那种皇家气派。

曹雪芹的曾爷爷曹玺是清朝皇帝的御前侍卫,曹玺的夫人是曹雪芹的曾奶奶孙氏被选为康熙的奶妈。清朝的时候,天花还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很多人包括曹雪芹的儿子都死于天花。康熙三岁时得了天花,后来就和他奶妈孙氏一起到福佑寺去隔离(福佑寺现在还有,就在北长街北口路东,大家路过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后来,没想到后来康熙皇帝在他奶妈精心照顾下竟然好了。康熙八岁的时候,他父亲顺治皇帝去世,康熙登基当皇帝。康熙十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妈又去世了,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和奶妈以及奶妈一家人心理上特别亲密的关系。孙氏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作为皇帝的伴读一起上学,俩人是那种无话不谈的发小关系,是铁哥们儿。有专家分析,曹寅很有可能也参加了康熙16岁擒拿鳌拜的秘密行动,经历过统治阶级内部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所以康熙跟曹家关系非同寻常的好,给予曹家高官厚禄,让曹家担任了五六十年的江宁织造职务。

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对曹家就没有什么太多的好感,而且后来又发现曹家很多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后把曹家抄家了。(私藏九阿哥胤禟的一对鎏金狮子)曹家一家人都被打为罪人,从南京押解到北京,后来皇帝开恩,给曹家在北京的蒜市口(在现磁器口东侧)分了十七间半房子。曹家从此一蹶不振,从天堂一下子滑落到地狱。

鲁迅称《红楼梦》作者“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和鲁迅一样,很多学者认为,曹雪芹应当是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作者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些荣华富贵,基本上是不可能写出那些东西的。只有亲自见过、经历过、感受过贵族锦衣玉食的生活,才知道封建贵族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很多东西绝对不是凭想象或听别人说就能写出来的。从穷奢极欲的贵族家庭一下滑落到社会的底层,这对曹雪芹内心产生极大的冲击。而且,作为罪人之后,他还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尤其让他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愤懑。因为,在古代文人的出路就是刻苦学习通过科举考试来走上仕途。曹雪芹被剥夺了这种参加科举的资格,这对他来说应当是把他的所有希望都毁掉了,他看不到任何希望,那种绝望感和愤懑之情无以言表。这些都促使他通过写小说来表达他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这种无奈。这应当也是他创作《红楼梦》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没有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特殊经历,是写不出这种传世名著的。西单汉光百货北侧那一片古建筑,在清代时是当时的右翼宗学,曹雪芹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现在的北京三中就是从右翼宗学演变来的。(据专家研究,当时右翼中学主要有三门课程分别是满书、汉书、骑射,分析曹雪芹应该是教习满书)。后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曹雪芹又搬到了北京香山的正白旗村,“著书黄叶村”,大致在现在的香山公园里,并在那儿直到去世。

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不是贾宝玉,两个人物是不能划等号的。关于曹雪芹的材料是非常少的,他究竟出生在那一年、去世在哪一年,活了多大岁数,他的亲生父亲是谁,这些问题通通都不确定,学界认识也不统一。归根到底是拿不出确切的证据来。曹雪芹长得什么样?从他朋友关于他的诗里,大致可以知道曹雪芹的样子。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里有一段话,记录了曹雪芹的音容面貌:“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其实,裕瑞本人并没有见过曹雪芹,但他亲戚见过曹雪芹,听他亲戚说曹雪芹是一个喜欢高谈阔论的“黑胖子”。这与我们的想象可能差异很大,很多人都觉得曹雪芹应该是像贾宝玉那样英俊潇洒的公子哥。

《红楼梦》书中明确提到的曹雪芹写书的历程,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书中那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及回前诗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都透露作者是付出全部心血才写成了这部传世名著。

曹雪芹具有深刻的人性观,这在小说创作中有深刻的体现。他的人性观和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都是不一样的。曹雪芹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大奸大恶之人和仁人志士之外,还有一类人,是很难单纯地用善恶去评价的。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不能单纯地用好人或坏人去形容,往往是坏人也有有点,好人也有不足,其实这样反而更真实。

四、关于《红楼梦》的主要脉络线索

《红楼梦》是一片鸿篇巨制,我们很多人第一次读可能会感到不容易读进去,有时候不大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很正常的。我当时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是和你们差不多的年龄。这个时候,我觉得看一些或者听一些导读就很有帮助,这也是我做这个讲座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导读帮助大家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一些背景信息和一些主要脉络线索,这个时候就更能帮助大家培养兴趣。

我自己感觉有这样几个线索:

一是大荒山那块石头的经历。贾宝玉不是这块儿石头,他身上戴的这块儿玉才是这块儿石头,但这块儿石头目睹了一切,见证了一切,并且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所以叫石头记。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前世今生。《红楼梦》原来的名字是叫“石头记”,为什么叫石头记呢?这就要讲一讲《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设定问题了。小说的第一回就介绍了来龙去脉,就是在大荒山无稽崖这个地方炼石补天,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剩下了一块石头。后来这块石头修炼成仙了,有一天遇到一个和尚一个道士路过

二是宝玉、黛玉与宝钗的情感经历。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这是全篇的很重要的一个线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宝玉和宝钗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宝玉和黛玉是没有婚姻的爱情。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前世今生,这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

三是香菱的悲惨遭遇。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独女,后来被人贩子拐卖,还发生了命案,薛蟠为了买甄英莲还打死了另一个买家叫冯渊,后来香菱随薛家到了京城,进入了大观园,也是备受欺凌,命运极其悲惨。书上说她是一个什么啊,说她是一个有命无运的。这个大家在第一回就能看到,甄士隐抱着小的英莲在街上玩耍,过来一僧一道,那个僧人就跟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后来到了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写到周瑞家的去薛姨妈那儿找王夫人的时候,在院子里看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在台阶坡儿上玩。后来周瑞家的看到香菱笑嘻嘻的走来,便拉了她的手,细细的看了一回,说她长得像秦可卿,然后又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哪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脂砚斋这个时候评语说“伤痛之极”。一个极其极其悲惨的人物。后来还写了香菱学诗,香菱受到薛蟠大老婆夏金桂的毒害等等。

四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经历。刘姥姥是个特别幽默、特别睿智、特别善良又特别知恩图报之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家从繁盛到败落的全过程,也是《红楼梦》里的一条重要线索。第一次进荣国府是因为她女儿家家道艰难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后来刘姥姥就硬着头皮忍辱去贾府求帮助。刘姥姥是很有尊严的一个人,但为了生活也只得厚着脸皮去求人。后来找到周瑞家的,在周瑞家的和平儿的帮助下把刘姥姥带到了王熙凤那儿。凤姐对刘姥姥给予了基本的尊重和可贵帮助,并赠与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是为了回礼,把家里种的一些鲜鲜瓜果蔬菜送到贾府表示感谢。但没想到贾母让她去陪着聊天游玩,很热闹。第三回刘姥姥再见贾家的人就是为报恩了,帮忙把王熙凤女儿乔姐赎出来了。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以及天道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以上是我自己梳理的线索,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参考。此外,认真品读《红楼梦》也不难发现,《红楼梦》受到“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很深刻的影响,里面宝黛共读西厢(注:其实不是西厢记,而是《会真记》)是《红楼梦》里面一个很经典的场景。此外,小说还引用了很多《西厢记》的诗词,比如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就重点写了有关内容,大家以后读到的时候可留意一下。

五、《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

《红楼梦》是个纷纷攘攘的人生大舞台,聚集和活动着近千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达近五百人,称得上重要甚或典型的也有数十人。这些人物中,既有贵妃太监、皇亲国戚、王侯伯公、高官大吏、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清客帮闲等上层人物;更有丫环小厮、戏子轿夫、嬷嬷姨娘、杂工仆役、村姑农妇、穷儒贫妪、市井小民等下层人物;还有地痞无赖、优伶窃贼、商贾掮客、庄头门子、和尚遭士、巫婆庸医、贩夫走卒等三教九流中的一干人物。

《红楼梦》主要讲了贾、王、史、薛四个大家族的事情。《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提到的“护官符”就把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各自特点都展现出来了: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相互有着密切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如王家,代表人物有王熙凤、王夫人、薛姨妈还有王子腾。王夫人是贾政的老婆也是王熙凤的姑姑,王熙凤是贾琏的老婆。薛姨妈是王子腾和王夫人的妹妹,又是薛家的媳妇。薛姨妈的闺女薛宝钗最后又嫁给了宝玉。贾母是史家的小姐嫁到贾家,贾母的是史湘云姑奶奶。其实,我想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因为古代婚姻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所以贵族之间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地位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贾府,包括宁国府、荣国府,贾家人物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型排列,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贾母,就是贾宝玉的奶奶,她是贾家的封建大家长,养尊处优、万人瞩目。贾母下面的就是贾敬、贾赦、贾政,再往下就是贾珍、贾琏、贾宝玉,依次往下。

《红楼梦》里人物刻画非常形象生动。比如贾政(谐音就是假正经),一直一板正经,对待儿子宝玉十分严厉,动不动就断喝一声:“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第二十三回,宝玉正在贾母那儿,突然有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似的,杀死不敢去。后来走到贾政房子外面,宝玉“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父子俩很有意思。其实,贾政的严父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为之。第78回小说里说 “然(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而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贾母还进一步补充说:“想他(贾政)那年轻的时候,那一种古怪脾气,比宝玉还加一倍呢。直等娶了媳妇,才略略的懂了些人事儿。”后来,贾政也时不时会hold不住,把本性展现出来。比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写贾政带领一帮清客到一个院子里,看到里面有很多竹子,贾政禁不住说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度此生一世。”到了稻香村,贾政也很高兴,说“此时一见,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 这都是贾政“诗酒放诞之人”本性的体现。

六、《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挽歌,更是一部关于女性、关于青春的赞歌。其中,最著名的女子就是金陵十二钗,就是十二个绝色美女。《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就把十二钗列出来了。

第五回写到宁国府院里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赏花,宝玉也去了,后来困了就在秦可卿屋里睡了一觉做梦到太虚幻境的事。宝玉在梦中就看到了 “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每一册都是很厚的本子。宝玉打开后发现里面每一页上都是一幅画,画的下面还跟着一首诗,通过每一幅画和画后面的诗就把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体现出来了。

金陵十二钗(及其主要关系),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乔姐、李纨、秦可卿。大家注意,这个十二钗是有排名先后顺序的,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黛玉和宝钗是并列第一的,她俩人在一幅画和一首诗里体现。

副十二钗:明确的只有一个香菱,并且是排在第一的。其他没说是谁。其余的,猜测薛宝琴、邢岫烟(命运是最好的)、李纹、李绮、喜鸾、夏金桂、尤二姐、尤三姐等都有可能。

又十二钗:明确的只有晴雯、袭人两人,而且晴雯排第一、袭人排在第二。其余的,猜测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鸳鸯、司棋、彩云(玉钏)、茜雪、芳官(柳五儿)、侍书、入画都有可能是。

关于这些人物容貌的描写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果,你描述一个人长得什么样,你会怎么样去描述?那让我们看看《红楼梦》里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一个是宝玉、一个是宝钗、一个是黛玉。

先看宝玉外貌的描写:黛玉心下正想着,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摸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a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chi)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换了便装又出来的样子: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起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关于黛玉外貌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的版本叫“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就是好像刚哭完,眼里还有泪珠,这个更好)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说什么,“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

关于薛宝钗外貌的描写,第八回、第二十八回都有:宝钗穿着蜜合色棉袄,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看薛宝钗: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第七回送宫花中,薛姨妈就跟他姐姐王夫人聊天时说到宝钗性格: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可见,宝钗比较素雅,不喜欢浓妆艳抹,别具一种淡雅之美。

七、《红楼梦》与脂砚斋

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虽然不成系统,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著作原貌。但直到现在,学界还不能确定脂砚斋究竟是谁,连这人是男的女的都不知道,有几种猜测说可能是曹雪芹的叔叔、曹雪芹的兄弟、曹雪芹的夫人,也有说是曹雪芹本人的,但都不确定,显得非常神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脂砚斋与曹雪芹本人应该是同时代的,而且两人关系应当非常密切,脂砚斋了解很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思路和想法,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部分内容的创作。

脂砚斋经常在评述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与作者一起陷入对往事故人的怀念之中。比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黛玉到王夫人那儿去拜见,写到黛玉进入东廊三间小正房内的摆设“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时脂砚斋评语“伤心笔、坠泪笔”,表现出一种触景生情的情感来。第十七回,贾元春省亲那一回介绍说,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脂砚斋批语: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脂砚斋很多时候仿佛是带着回忆、带着感情在批书。

脂砚斋批语中透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比如曹雪芹的个人信息、《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遗失部分的一些情节内容等等。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评语,就是所谓的“脂评”与小说原文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是我们认识《红楼梦》、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道出了《红楼梦》的很多秘密。可以说,如果没有脂砚斋的评语,我们对《红楼梦》的很多内容是不可能那么透彻的理解的,会少了很多乐趣。

八、关于《红楼梦》的主要版本

《红楼梦》最初是在曹雪芹的亲友中间流传,这些亲友一边看一边批。后来在曹雪芹去世以后,这些早期抄本就流传到社会上去,有喜欢《红楼梦》的人就从朋友哪里借来,看完了还要抄一本。还有书商一看,《红楼梦》这么受欢迎,就雇人抄写,然后卖出去。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定本,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修改的进程。

甲戌本:残存16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但批注比较详尽:因钞本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而得名,现存十六回(1-8回、13-16回、25-28回)。在这本书中,有脂批记录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从而基本确定了曹雪芹的生卒年。胡适看过后,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就出了重价把此书买了。甲戌本是最早的版本,但抄写的年代可能比较晚。里面有一段100多字是其他诸多版本没有的,讲清出了顽石为何下凡。(人们发现在“古抄本”甲戌本描写“石头记”来历的情节中,有一大段文字足足有429字之多,被其它抄本漏掉了。经专家们多年研究,认定甲戌本多出来的这429字,正是《红楼梦》原来的文字,有了这段文字,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就没有矛盾了。)

己卯本:(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只残存40回)因为在这个抄本上有“己卯冬月定本”的题字,所以简称“己卯本”。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经专家研究确认,己卯本正文避国讳“玄”和“禛”,避两代怡亲王胤祥和弘晓的名讳“祥”和“晓”,据此判定为清代怡亲王弘晓府中的原钞本。主持抄藏此书的人当是怡亲王弘晓。怡亲王允祥与曹頫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怡亲王弘晓(允祥之子)直接从曹家借到己卯本的原稿本来组织人力进行过录,确实是有可能性的。可以这样说,在《石头记》早期抄本中,己卯本是过录得最早的一个本子,也是最接近原稿面貌的一个本子,其残缺部分的情形,可以从庚辰本得到认识,庚辰本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己卯本。

庚辰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现存78回。文学价值很高,和“甲戌本”、“己卯本”是现代红学界公认的三个脂评本。庚辰本底本年代相当早,面貌最为完整,保存曹雪芹原文《红楼梦》和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脂批中署年月名号的几乎都存在于庚辰本,因此这个版本的文学价值最大、也最为珍贵。庚辰本是据现存的怡府过录己卯本抄的,而且其抄写款式,与过录己卯本一模一样,连过录己卯本的错字、空行、附记等等,也完全一样,甚至在庚辰本第七十八回,还保留了一个与己卯本完全一样的避讳的缺笔“祥”字,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现存庚辰本确实是据现存己卯本抄的。

列藏本:存七十八回,缺第五、第六两回。列藏本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由随旧俄宗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Л•库尔梁德采夫所得。一九六二年苏联汉学家李福清于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发现,一九六四年撰文介绍,始为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这首其他版本内没有的曹雪芹所作诗,内容如下: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蒙古王府本:蒙古王府本是清代蒙古阿拉善亲王塔旺布里甲拉(俗称“塔王”,1871-1931)晚清时期购于北京琉璃厂书肆。原存七十四回(缺第五十七至六十二回)。塔王得书后,组织人员依据程本系统的本子抄补,配成一百二十回全本,并重新装订为三十二册。一九六〇年,此本由塔王之子“达王”达理扎雅的夫人金允诚(清锺郡王载涛之女)捐赠予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被该馆收藏至今。(详细情况参见本书出版前言)

程高本:因最早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而得名,经搜罗、增补、删减后补齐了120回,并印刷版。

九、《红楼梦》与“红学”

晚清时候就有红学了,那个时候主要是索引派,认为是写的明珠家事、顺治皇帝故事等等,就总要找现实生活中与之对应的人或事。

现当代的主要红学家:胡适、鲁迅、俞平伯、 冯其庸、周汝昌、李希凡、何其芳、吴恩裕、王湘浩、 吕启祥、顾平旦、周思源、蔡义江、张庆善、卜键、孙玉明等。

胡适是研究《红楼梦》的大师,也是新红学的开创者。最大的贡献我感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现了《红楼梦》的早期版本甲戌本,再一个提出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判断,最后就是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奠定了红学研究的基础。

鲁迅先生对红学也是有很深刻的研究。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闻。”他认为《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指出在《红楼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俞平伯:区分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内容,并对高鹗的续书给予客观的评价。俞平伯明确提出研究《红楼梦》的第一步是要“分别原作与续作”,并从后四十回的回目入手,用“前八十回来功后四十回”,指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矛盾之处,证明后四十回回目和内容皆非曹雪芹原笔,所以《红楼梦》的研究者必须将原著与续作加以区分,以免造成误读。

鲁迅对《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还有很多政治人物也是红迷,比如毛泽东就对《红楼梦》研究的很深,他经常征引《红楼梦》中的典故来喻事说理。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读《红楼梦》,还提倡高级领导干部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读。而且就《红楼梦》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独特观点,他主要是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待《红楼梦》,提出要把《红楼梦》当做历史来读。在毛泽东看来,把《红楼梦》当故事来读,是读小说的初浅层次;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才能进入到读小说的较深层次。他提出,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鬟。几十条人命就是阶级压迫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是矛盾的。他认为,《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的那一章是整个《红楼梦》的总章,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毛主席的这些观点很深刻也很独到,可能只有他这种革命家才能具有这种独到的眼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毛泽东主席经常引用里面的一些话:“大有大的难处”(这是引用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说明“世界大好形势”(这是他用林黛玉讲的)形容当时的国际形势;“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丫鬟用小红说的话的话)来说明聚散的辩证法和事物的转化关系;“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王熙凤说的形容干革命要有大无畏的勇气,不能畏首畏尾)。

此外,冯其庸主要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版本,蔡义江主要是研究《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讲,是很好的红学入门材料。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有些观点是正确的,有些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红学家之间的观点有很多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因为,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主要看这些红学专家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上、逻辑上是否能成立,能立得住。逻辑很重要。

十、《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现在大家经常讲一个词,叫作“穿越”,就是从现在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读《红楼梦》就可以帮助我们大家穿越到二百七八十年前,让你去全方位的感受《红楼梦》时代清朝中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景象。曹雪芹出生在南方但又生活在北方,他是汉人但又高度的满洲化,所以他南方北方情况都熟悉,汉族文化满洲文化都了解,因此他创作的《红楼梦》将南北方、汉族满洲文化交融在一起,蔚为大观。

比如礼仪:对清朝贵族家庭的各种礼仪都有描述。如第二十四回,贾赦病了,贾母让宝玉去贾赦那边请安,其实就是代老太太去看看儿子贾赦的病情。让我们看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的话,次后唤人来:“带哥儿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先倒站起来,请了贾母安,宝玉方请安。这个时候因为宝玉是代表贾母去看望贾赦的,所以贾赦见了宝玉这个晚辈要先站起来,然后回答了宝玉代表贾母的问话。进行完这些后,宝玉自己再向贾赦请安。

餐饮:《红楼梦》里美食的名字都十分诱人,且菜品相当丰盛,比如说第十六回的火腿炖肘子,第六十二回的虾丸鸡皮汤,第八回的糟鹅掌鸭,第八十七回的火肉白菜汤,第六十二回的酒酿清蒸鸭子,第四十一回的炒茄鲞,第七十五回的茶面子,第八回的碧粳粥……几乎每每出现都不重样。曹雪芹既在南方居住过,又在北方生活过,既是汉族人,又熟悉满族文化,这种独特经历也体现在餐饮上。其中,很多菜都是江南菜。

服饰:就更不用说了,里面各种各样的衣料,各种各样的服饰,蔚为大观,闻所未闻。这其实也恰恰证明了作者家族担任江南织造的往事,否则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这么专业详细。

节庆:里面关于春节、元宵、中秋等等很多节日的描写。

中医:里面提到了很多太医,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太医。还提到了很多药方,附带很多药材的说明等等蔚为大观。第四十二回,写贾母偶感风寒请王御医来看病,所有女眷都得躲起来,贾母因为年龄大了就说直接让王御医看,不用遮幔子了。贾母见了王御医,说供奉好?提到当日太医院正堂有个王君效,好脉息。这个太医说:那是晚生的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描写医生看病的那个样子:王太医边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那一只手,忙欠身退出。看完后说只是偶感风凉,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就好了。

要走的时候,奶妈抱着巧姐出来了,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王太医左手托着大姐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说姐儿又骂我了,只是要清清静静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煎药要吃”,说送点丸药来临睡用姜汤研开服下就好。

戏剧文化: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看戏的场景的描写,提到了很多剧目的名称。贾府自己家就养了一个戏团,从姑苏买了十二个年轻的女孩来唱戏。比如,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那一次,贾母带着众人上楼看戏,看什么戏不是贾母她们定的,而是通过类似于抽签的形式确定,贾珍来给贾母报告说“神前点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听了很高兴,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接着就问第三本什么戏,贾珍回答说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她一听,很不吉利,明白不是什么好兆头

茶文化: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带着刘姥姥到了栊翠庵,让妙玉把她的好茶拿来,他们吃一杯就去,妙玉就亲自奉上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于贾母。贾母说什么?她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问是什么水?妙玉笑道是旧年蠲的雨水,就是前几年下雨时候留存的雨水。贾母妙玉一问一答,体现了他们都是茶文化的高手,品茶用什么器皿、什么茶叶、什么水都有学问。后来,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接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与众人都笑了,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刘姥姥就不懂茶,因为她是下层社会的老百姓,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去接触那些好茶。普通老百姓喝茶,就是喜欢浓一些的,比如茉莉花的高末,就是茶叶剩下的碎末,便宜味道很浓郁。像一些顶级的清明茶、明前茶,因为都是刚刚长出的芽,所以量很少,价格很贵,味道也很淡,但价格也是贵的不得了。

酒文化:《红楼梦》里提到了多种酒,如黄酒,绍兴酒,屠苏酒,西洋葡萄酒,合欢花酒,惠泉酒等,无论是太太奶奶,还是公子小姐,大宴小集上,多爱饮酒,即便是身体娇弱如黛玉,也饮得。这惠泉酒是贾琏从南方带来的,且琏凤夫妇都喜饮惠泉酒。后文还有一次写到惠泉酒,便是宝玉生日一回。芳官道:“若是晚上吃酒,不许教人管着我,我要尽力吃够了才罢。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如今学了这劳什子,他们说怕坏嗓子,这几年也没闻见。”我们知道,芳官是贾府戏班的戏子,而这个戏班的戏子都是元春省亲时,贾蔷从江南采买来的,而惠泉酒就出自南方,所以芳官说自己在家时常吃惠泉酒,丝毫不差。至于芳官说的吃二三斤,也不是夸张吹牛,而是这惠泉酒不同于今天的白酒,它是用糯米酿造而成的黄酒,以惠山泉水和江南糯米为原料酿造而成。对于酒量大的人而言,吃二三斤黄酒再正常不过了。这惠泉酒产自哪里呢?江苏无锡惠山,那边山泉水多。

林黛玉魁夺菊花诗一回,黛玉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

今天就讲这些,作这个讲座的目的,其实就是帮助大家认识《红楼梦》、走进《红楼梦》、爱上《红楼梦》——这颗中国文学殿堂的最耀眼的明珠。谢谢大家!

(注:此为本人2022年6月26日讲稿)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16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