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15.36)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守信。但是必须有个前提,弄清是非。对于合理的事情,应该守信,而不合理的事情,可以不守。

例如,僧人一般恪守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但是,南泉普愿却杀了猫。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大众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大意是,东西堂争相喂养猫,都说猫是自己的。南泉普愿大师为了平息争吵,遂让决定杀猫。杀之前让双方“释道”,讲得出所以然来就不杀,讲不出就把猫杀了。双方都说不出,于是大师杀了猫。之后赵州从谂到来,听完后就脱下一只鞋,并将之放在头上。南泉普愿遂感慨:你若在,猫儿就会得救。

这就是很有名的“南泉斩猫,赵州戴履”的禅宗公案。

出家人慈悲为怀,喂养野猫也是如此。但如果为了喂养而发生争执,那么猫就是烦恼,是魔。

南泉普愿的本意是想提醒众人,勿忘初心。但是众人却不能勘破,于是南泉主动杀猫。

这表面上与不杀生冲突,其实是为了解决众人的烦恼,也是为了教育众人。

赵州从谂戴履,是指众人倒行逆施,本是一片菩萨心,化作满腔修罗念。猫是烦恼,但却不是烦恼根源。根源是众人的盲目,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南泉普愿为了平息争端,更为了众人开悟,可谓牺牲颇多,摆出斩猫的气势,期望众人明白,但最后仍不得不斩猫。但却不能仅仅因为他斩猫就武断认为他破了杀戒。换句话来说,正是贞而不谅。

站在儒家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做大事,不拘小节。不可恪守陈规陋习,那样只不过是读死书、死读书,最终只会读书死。

应该首先明白事情原委,再从中剖析是非曲直。

如今的人们为了博眼球,追求各种“反转”, 看上去似乎很有看点,但是事后回想,不正说明自己不具慧眼,枉堕他人网罟之中吗?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2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