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降费的蝴蝶效应:基金公司焦虑中寻破局

 公募降费的蝴蝶效应:基金公司焦虑中寻破局

北京商报网   



近年来,在市场行情不佳导致基金不赚钱,基金公司每年却依靠相对稳定的管理费收入赚得盆满钵满的背景下,一度引发基民的不满。同时,市场持续低迷,也不断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为了实现让利投资者,自年初起,市场就持续有传言称,公募拟采取降费的改革措施,而这一阵风在吹了近半年后,终于在近日落地实施。7月10日起,近20家主动权益基金规模靠前的公募集体下调旗下管理费率、托管费率高于监管要求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影响近1500只产品。

有观点认为,此次降费对公募行业而言确实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短期“疼痛”。虽然监管部门希望通过降费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发展权益类基金并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但无论是对于已经实施降费改革措施的大型公募,还是仍处于观望行列的中小型公募而言,也难免因当下处境而感到忧虑。

不过,基丁君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各类机构针对此次降费已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或许也将形成强者恒强、小型机构加速出清的局面。

改革阵痛要忍

降费这阵风吹了半年后,终于落在了公募行业,首轮改革直指核心之一——管理费率。

回顾一周前的7月8日,包括易方达、广发、华夏、富国、汇添富、中欧、嘉实、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兴证全球、南方、华安、银华、东方红资管、博时、鹏华、前海开源、招商、大成在内的19家主动权益基金规模靠前的公募,纷纷宣布自7月10日起将旗下费率偏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统一调降至管理费率1.2%/年、托管费率0.2%/年。按照上述公募的相关公告统计,此次降费已影响近1500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

李晓(化名)所在的基金公司就是参与此次降费的机构之一。她直言,此次降费对于公司而言影响相对有限,但不排除部分公募机构受到的影响较大。

李晓表示,其所在机构对于降费早已有所预期并已提前做好布局安排。“首先,管理费以及销售服务费主要从基金资产净值里出,因此基金经理在投资时也不会满仓操作,会预留出一部分支出这类费用的空间。此外,在此前降费传言流出时,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也对此有所预期,并已提前做好布局安排及流动性管理,因此在降费措施实施后,对相关基金经理甚至产品的影响均相对有限。”

国元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指出,此次降费,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中欧基金让利金额最多,相比此前,每年将额外让利10.59亿元、7.51亿元、7.35亿元。经统计,首批管理费和托管费的试点双降,将每年为投资者节省97.54亿元。以最新年度末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为例,截至2022年末,该产品的合并规模为641.38亿元,原管理费率为1.5/年、托管费率为0.25%/年,现调整至管理费1.2%/年、托管费0.2%/年。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该产品在管理费率调整后,管理费收入将从9.62亿元降至7.7亿元。

另有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坦言,由于他所在的公司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占多数,且部分产品规模较大,因此,此次降费对公司收入方面的影响确实较为明显。

然而,降费措施并未止于此。据公开信息称,自7月8日起,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其余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争取于2023年底前分别降至1.2%、0.2%以下。

大型机构“打头阵”,中小型公募风声鹤唳。当前在北京某中型公募任职的陈晨(化名)坦言:“对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而言,降费在短期来看确实增加了压力。而且对于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锐减。倘若拉长时间来看,这种压力能促生基金公司集中于本业的动力,但是短时间的疼痛、改革的阵痛也是实实在在要忍的。”

大型机构寻破局之道

不可否认的是,管理费是基金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对于部分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的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基金更一度为其带来不菲的收入。在响应监管号召、拥护降费措施后,各家公募将如何调整自身适应行业新业态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有沪上公募从业人士指出,就以往情况而言,基金公司会计算权益类基金和固收类产品的规模和管理费收入比例,在此前1.5%/年的管理费率背景下,相同规模的权益类基金会带来更丰厚的管理费收入,也会激发更多基金公司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但在费率调整后,该从业人士猜测,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与部分偏固收类产品的差距已不明显,或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影响。

那么,公募的产品发展重点会否从主动权益类基金转移到其他类型产品?

前述大型公募内部人士证实道,其所在公司后续会加大力度发展固收类产品,目前已在招兵买马,未来有望组建强有力的团队。

此前,也有市场观点猜测,主动权益类基金降费或使公司转而将发展重点放在指数型产品上。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当前市场上共有1504只指数型基金(含被动指数型基金及增强指数型基金),合计规模约为1.65万亿元。对比之下,2020年末-2022年末,指数型基金的合计规模分别约为1.15万亿元、1.5万亿元、1.58万亿元,可见指数型基金的规模在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数据背后,多位业内人士也向基丁君表示,在市场不断波动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指数基金在近几年已成为部分公募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但由于指数基金当前的赛道已较为“拥挤”,对于“后来者”而言,存在头部机构抢先布局、发展成本过高、难有发力空间等多项难点。因此,降费或并不会直接导致多数公募转而发展指数型产品这一结果。

不同于前述几家机构的转移发展重点,也有大型公募拟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应对降费所带来的影响。李晓表示,其所在机构拟通过控制支出成本,将钱花在刚性支出上。其次,公司也可以依靠现有的多元化业务如公募REITs、ESG以及对外提供数据服务等获得一些收入来源并实现盈利。

中小机构观望摸索

在大型机构风风火火改革的同时,降费也终将成为行业趋势,部分中小公募对此也已有预期。基丁君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公募全行业或将在8月底完成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的降费改革。

基丁君注意到,在上述19家机构之后,已有部分中型公募在近日陆续发布降费公告。其中,国投瑞银基金、天弘基金、平安基金旗下分别有40只、19只、2只管理费率高于1.2%/年、托管费率高于0.2%/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自7月17日起降到上述标准。此外,7月17日起,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稳利定开债的管理费也由0.7%年费率调低为0.3%年费率、托管费由0.2%年费率调低为0.1%年费率。

时间紧迫,相对于根基深厚的大型机构而言,尚处于观望行列的中小型机构要思虑担忧的或许更多。

不少业内人士猜测,若实现全行业统一降费,或导致头部趋势更加明显。某公募高管向基丁君表示,降费会直接导致基金公司收入减少,对于中小型机构而言,则更难有好的待遇去招揽甚至留住好的人才,这也会加速人才流向大型机构。

李晓也坦言,以2022年末的数据为例,部分小型机构确实存在亏损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降费可能会导致这类机构压力更大,因而估计监管会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化方式完成这一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降费后,由于大型机构的产品费率相对更便宜、产品业绩相对更优异、人才储备更充足,确实可能出现行业不均的马太效应,导致部分中小型机构被加速出清。

“大公司的收入来源丰富,降费对这类机构减少的利润或许有限,但对于中小型机构来说,降费后的压力确实更大,我们目前也在观望,希望可以参考大型机构摸索出的解决方法。”陈晨感慨道。

在倡导公募降费的同时,监管部门也给相关机构指了一条明路。公开信息显示,监管将推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支持基金公司申请基金投顾业务资格,实施业务转型,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基金公司拓宽收入来源的背景下,也有中小型机构将视线转移到未曾开拓的新业务上。

陈晨表示,其所在机构此前已申请基金投顾资格,但由于每次获批名单有限,目前仍处于等候获批的状态,未来希望通过投顾业务为公司的营收拓出一条新路。

此外,据近日发布的多份研报显示,就海外实践经验来看,公募降费后可以间接推动投顾业务的发展。从我国的投顾环境来看,自2019年10月25日基金投顾试点开始至今,国内共有60家机构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包括25家基金及基金子公司、29家证券公司、3家第三方销售机构、3家商业银行。但距离上次有机构获批投顾资格已有一年时间,换句话说,2022年7月至今,尚未有新增机构获批投顾资格。

成效仍待时间检验

蝴蝶扇动小小的翅膀,就足以引发大洋彼岸的风暴。降费影响的,当然也不会仅是参与降费的产品本身。

公开消息显示,监管部门在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基础上,将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早在2019年12月,就有6只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获批。2023年7月8日,证监会又正式接收11只浮动费率产品募集申请,包括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两类。

据了解,产品设计方面,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产品,将按照投资者持有产品份额时间分档收取管理费,投资者持有份额时间越长,支付的费用水平越低;与基金规模挂钩的产品,将按照基金管理规模分档收取管理费,产品管理规模越大,适用的费用水平越低;与基金投资业绩挂钩的产品,将按照基金业绩表现分档收取管理费,费率水平双向浮动,收益表现不达约定水平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基准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上浮动。

而在此前,亦有产品尝试采用“价值线”的方式收取浮动管理费。例如,东吴新趋势混合的基金合同就指出,该产品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5%年费率计提。在基金单位资产净值低于价值线期间,将暂停收取基金管理费。在设置价值线的基础上,基丁君注意到,成立于2015年7月1日的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自2017年起至今未收取管理费。

事实上,推动管理费率、托管费率降费改革只是监管支持发展权益类基金并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的第一步。监管部门也拟在后续采取逐步规范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进一步优化基金销售行为、降低基金公司运营成本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上述背景下,对公募现有的部分业务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改革落地,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都希望公募机构能尽快重整旗鼓,将精力集中在做好产品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降费初期,无论是已执行措施的大型机构,还是尚未入列的中小型机构,仍处于适应期,有焦虑、有不安,也有观望,虽然降费确会导致公募的收入下滑,但长远来看,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有望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和新进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弥补当前的损失,优化收入结构。此次降费也终将有利于投资者并推动行业长久发展,这一成果将在何时实现,时间会给出答案。

“我愿意给管理费,你给我好好做”,降费之初有基民如是喊话,而这应该也是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想看到的共赢局面。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6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