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器:五、陆羽著茶经,煎茶道大兴(3)

  陆羽在顾渚山中考察、研究茶树,又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各地的茶事经验,以顾渚紫笋茶为蓝本,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本书是用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作为中国茶书的开山之作,《茶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全面记录了茶的产地、栽培、采摘,制作、器具、煎煮、饮用、功效等相关知识,陆羽的《茶经》是对中唐以前茶事发展的总结,并将日常茶事升格为一种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问世亦标志着茶学这一门类学问的形成。《茶经》全书七千余字,分上、中、下三卷十节,概貌如下:

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形状,品质、功效及生长环境。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之造,介绍茶叶的采制方法以及饼茶的制作工艺、鉴别方法。

四之器,介绍煎茶、饮茶的器具。对各种茶器具的名称、形状、材质,制作方法、用途、特点做了详尽说明。

五之煮,介绍如何炙茶,如何煎茶,煎茶用水的掌握及水对茶汤的影响。

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的起源和饮茶的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陆羽之前的历代文献资料,掌故、诗词、医书等对茶的文字记述。

八之出,介绍其时唐代全国的茶叶产区及茶品的优劣。

九之略,介绍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酌情省略一些制茶工具、煎茶器具及相关步骤。

十之图,陆羽建议把《茶经》前九章内容抄写在白绢之上,张于四壁,便于学习。

  陆羽的《茶经》距离今天的我们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之久了,它的某些内容在今天还具参考价值,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也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散茶泡饮了。明代罗廪在其所著《茶解》中讲到:“故桑苎(陆羽)《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当下的我们在读茶经时可以学学罗廪,不必沉于细节,在诵读文章后能做到体其大要、“想其风致”即可。

  《茶经》这部书一问世,立即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然而也有一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谁呢?此人正是陆羽的恩人兼师友皎然僧。细心的茶友会发现皎然在其所作《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有如下语句:“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从“虚得名”一语即可看出皎然对陆羽著述的《茶经》是稍有微词的。这是为什么?在皎然看来,陆羽《茶经》着重强调了“技”而缺失了“道”,或说仅仅达到“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之位,于茶之“形而上”还未达到皎然对其所期待的境界,看似微词实有恨铁未成钢之意。

  作为中国茶道开山鼻祖的皎然,其时已臻“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之境,如其自语“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皎然的“三饮茶歌”即是后世被誉为茶仙的卢仝之“七碗茶歌”的活水源头,“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皎然以他高深的佛门禅悟开启了中国茶道乃至世界茶道的初端。

  皎然在与友人饮茶时,多选择白瓷茶碗,因为“素瓷雪色缥沫香”,皎然推崇的是“素瓷传静夜”之超然韵味。而陆羽则提倡茶碗“青则益茶”的实用主义,这一点上皎然显然高于陆羽。

  爱之深方责之切,晚年陆羽深深体会到了皎然对自己的关爱,在听到恩师圆寂的消息时,陆羽泪如倾盆,立即由外地返回湖州杼山吊祭皎然。皎然墓前,陆羽情深意切、字字珠玑地表达了对恩师皎然的怀念: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

    陆羽死后亦葬杼山,与青山绿水一起伴皎然左右。唐人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一诗对此作了描述:“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不然洛岸亭,归死为大同。”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25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