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66】死亡教训

【1】@-不明blind-

我在林芝玩的时候报了个团,司机兼职导游是四川人,因为旅游公司有规定,他们带团的司机必须要开四个小时停二十分钟,所以每次停下来的时候,司机怕我们无聊,就会跟我们说一些带团时的奇闻逸事。
当时是在去墨脱的路上司机跟我们说的,就是在疫情打头两年吧,西藏的旅游业相对比较冷,318上的车也没那么多,从林芝到鲁朗那一段不像是我们去的时候那么堵,晚上跑车的时候,山上看不着长串的灯光,甚至可以说还挺冷清的。
司机说,大概就是20年的时候吧,他有天晚上带私家团,车上就一个客人,走318,送人去鲁朗小镇,然后在色季拉山口前的那一段,海拔过了四千,客人突然很不舒服要吸氧,因为在山道上,司机也没办法停车去拿氧气罐,只能让客人忍一忍,他尽快开过山头,海拔就下去了。
晚上开过318的人应该都知道,山路是没有路灯的,开在那条路上,你目光能看到的就只有车灯打到的那一块儿路面还有长在山上的树,他们跑车的司机对此习以为常,车还是能开的很快,而且,因为318经常有落石之类的问题,所以,他们司机的视力都很好,每时每刻都做好了要在突发路障前刹车的准备。
那天晚上,大概开到4100米海拔的时候,客人因为不舒服已经在车座上缩成一团了,司机本来正在聚精会神的开车,结果突然间,他的车灯却照到了人。
一个女的,在高海拔的山道外侧,穿着一件脏兮兮的蓝色羽绒服,像是游客,却背对着他们,在公路上慢吞吞地倒着走路。
司机对我们说,他跑车这么多年,泥石流道路塌方落石都碰到过,但是从来没有一次给吓得感觉当时就要尿了,毕竟,山上本来就很冷,又没灯,还有一个人在黑暗中倒退着走路,这不管怎么看都觉得很不正常。
西藏这边的迷信比较多,司机当时看到之后就没敢细看,立刻一脚油门蹬了过去,立刻就把人超了,也没看到那个女的的脸到底是什么情况,只觉得多半是之前318上出的事故留下来的东西,因为,那个女的身上的羽绒衫颜色很亮,一看就是游客会穿的。
然后,司机又开了一会儿,不到两公里,他又在路上碰到了那个东西,第二次超了过去,随即再一次,又开了一会儿,再碰到……
在到达色季拉山口前的山路上,司机说他足足碰到了五回那个女的,全都是在慢慢地倒退走路,但是却一次比一次看得清楚。
一开始,司机只看到了她身上的羽绒衫还有黑色裤子,而到了最后一次,他已经看到女人脸的侧面了,虽然只有一个瞬间,但是司机说,就是那一秒钟,他都觉得对方很不像是人。
也还好,到了色季拉山口附近,他们碰到了鲁朗方向开来的车队,没有在最高海拔的地方碰到那个东西,之后的下山也很顺利,直接就把客人送到了小镇上的酒店住下了。
事后,司机也在他们的群里打听过,说是有其他司机也在山上碰到过差不多的,但不是女人,有些人看到的是男的,还有些人看到的是孩子,基本上都是游客的扮相,也都是在倒着走路。
司机说到这儿,我听出他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意犹未尽,所以问他,既然有这么多人都目击过,那到底有没有人看到过那个东西的脸。
而司机自然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没想到我的胆子这么大,就说那东西的脸确实没有人看过,因为每次都是在晚上出现,倒着走路,意味着如果你想看它的脸,就得在夜晚的山道上回头,任何老司机都不可能在318上干出这种蠢事。
今天已经是我从西藏回来的第四天了,突然又想起这个故事,觉得挺有意思。
毕竟,在那样的一条夜晚的山路上,如果谁回头了,大概就会变成下一个在山道上倒着走路的人。
保险起见,按照我的司机说的,没有经验,大家还是不要夜行318的好。

 

【2】破破的桥

越野车队违规穿越罗布泊四人死亡的事情,搜救到向导尸体的刘杰针对网上传言,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1.死者有4人,两人是霸王龙车上车主或成员。一人为汽修工,一人为向导。4人系在乘坐一辆皮卡离开车队寻找救援时遇难。
2.关于未带饮水,渴死在车里的传言。带了1天的饮水,死因和饮水无关,死亡时几人不在车里。是在炎热沙漠上徒步时热晕。如在车内开空调等待,则可能存活。
3.卫星电话是坏的导致首尾不能联络的传言。死亡的贾姓向导身上没发现卫星电话。他也不会使用。
4.争吵导致分道扬镳的传言。不实,无此事。

刘杰总结了事故原因。

该四川车队违规穿越罗布泊。因违规需避开检查站导致油耗大增,需要备用油。但备用油品质无法保证,因油料不合格,陆巡车出现故障,行驶受限。联络油料车送油,但送来的散油中有柴油,一辆霸王龙误加柴油抛锚。修理时又造成油管破裂,完全无法移动。

车队两名向导商量,由贾姓向导将出故障的霸王龙成员2人,陆巡车成员3人,加汽修工1人,7人先出罗布泊找救援修车。大部队其余车辆继续行驶探索。负责找救援的贾姓向导,开皮卡载4人,陆巡车带病跑载3人。开出不久后陆巡抛锚,贾姓向导皮卡载4人继续前开。陆巡中的3人久等向导不回,返回霸王龙抛锚处,最后遇上大部队折返而获救。皮卡行驶过程中陷入沙内。贾姓向导先出去找人,死在沙漠中,车内3人疑因久久不见向导,心生恐惧外出找人,但方向和贾姓向导有差异,最后也死在沙漠中。死亡点离最近的村子只有12公里。皮卡车性能完好,油料充足。

死亡教训:
1.贾姓向导不会沙漠行驶,不会处理陷车,没有GPS技能,无野外生存技能,未配备合格的卫星电话。
2.违规穿越导致从不合规的销售点购买散油,劣质油料致使车队抛锚,不停的小错积累成大错。
3.事发点因距离公路近,信心过于膨胀,以为几个小时就能驶离沙漠。外出寻找救援的车队的补给和设备均未准备充分。

 

【3】@沙漠里的经纬线

#找不到工作的农村超龄老人#
看见这个话题,忍不住写下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
1、有2-3千元退休金的,在农村的比例大约3%,他们有的是有编制的乡村退休老师、有的是原来国有单位的接班人、有的是家里有关系,之前办到了城市户口和工人身份。虽然两三千看起来不高,但在农村足够了,每个月都花不完,医疗报销比例也比较高,心里很踏实,在村里走路都是抬头挺胸的,天天在村头打牌闲聊。
2、有100块钱左右养老金的,这个比例得95%以上,100块钱肯定不够活下去,就得出去干活。现在城里工地上对年龄卡的死,有幸运的可以找个看大门的,工资一两千元/月,大部分是打个零工,比如帮人除草、采摘辣椒等,每天收入30--60元,日结,手停就没收入。
这里面有10%左右是子女混得比较好的,平常会给个一千、两千的,足够花,即使生病住院也不太担心大额开销;有85%左右的是子女收入也比较拮据,平常紧巴巴的,过年过生日啥的能给个两三百就不错;剩下的5%,子女不争气,父母甚至得把积蓄拿出来倒贴子女或者给孙子孙女花钱,还有生不完的气。
3、2%左右的是低保户,每个月1000左右的低保金,基本上能满足日常开支,生病报销比例比一般家庭要高,反而没那么多压力。低保对象一般是老年男光棍,光棍年轻时不受待见,有了低保金,开支少,却很受欢迎,他的侄子很乐意管饭养老送终,因为花不完的钱可以一趟自己兜里。
以上分类是农村老人非农类型的收入,由于都有责任田,农田收入是很多人的重要来源,大部分超龄老人不再种地,出租给大户种植,每亩每年租金在800元左右。
如果有四五亩地,一年有四千左右的收入;自己种的,刨掉成本,一亩纯收入约1200--1500元,四五亩地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但要操心施肥、除草、收割等工作,还好现在机械化了,不算太累。
以上基本上就是河南农村大部分地区超龄老人的收入现状,老人们会想办法一直挣钱,直到失去挣钱能力为止,活到老,累到老。

 

 

【4】@陶朗歌

我给涿州支个招。
这次事件让各家出版机构都损失惨重,损失上亿元的我知道就好几家。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估计各家该补货会补货,该重印会重印,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重整旗鼓。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售卖渠道的问题。
大家可能不知道,过去的三个月国内图书市场经历非常严酷的寒冬,各家的销售额都经历了巨量的下探,也就刚才见点缓儿,结果又天降横祸。现在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渠道,售卖效果都一般。
我倒是觉得,既然各家库房都在涿州,涿州应该牵头做城市级的线下书市,就像之前中图网做的线下淘书会一样,做成城市的名片那种,就像淄博的烧烤,或者贵州的村超,把涿州打造成「实体书之城」也不赖啊,Slogan就简单直给「仓储式书市,买书到涿州」。
而且这事儿对几方面都有好处。对政府,不管是文旅口,还是财政口,都是很好的切入点,要面儿有面儿,要里儿有里儿;对企业,盘活营销口,单纯作品宣也OK,减轻销售压力,增加利润;对读者,大型书友面基现场,买书逛展听对谈,绝对形而上的满足。
书市就开你们仓储区,就做成农村大集那种,读书人爱逛,当地各种美食摊子支起来,驴火搞起来;然后各家出版社做各种线下活动,请各路名人大V作对谈,绝对的「思想的盛宴,精神的星海」,实在不知道咋做,去看看巴黎书展、安古兰漫画界都咋做的。
或者,去问问中图网咋做的,他们做过好几届了,线下淘书会这块门儿清。
长远说我不晓得,但至少这一次,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尤其是对实体书的感情都被唤醒了,确实需要一个现实的场域去承载这种热情,政府需要重启市场来重塑形象、出版社需要渠道去缓一口气、各路大V也都需要一个场合去混个脸熟、各种营销号也需要刷刷流量.......这不来一场说不过去。
时间就放在10月份,趁着大家放假有时间,天气也没那么热了,水也退了,残局也都收拾差不多了,都该考虑考虑接下来该咋办了,不如就用一场盛大的城市图书大集来破局吧,名字我都给你们想好了——「万万书图书大集」。
刚才随笔瞎写的,结果好多人觉得行,那我就再补充下:当然,图书大集只是一个聚人的由头,光靠着这个肯定是不行的,得搭配一些其他的衍生活动,比如亲王的签售会行不行,亲王今年也去过涿州,再去一次呢?畅销书环节就通了;许知远能来么,打通知识分子通路;安迪斯晨风老师也来,覆盖网文读者。然后实验剧团能不能来?艺术书展能不能做?这都能来人啊。
然后充分考虑年轻人爱逛的喜好,和KEEP合作个什么「书香马拉松」,专属奖牌,你猜健身人群会不会为了块牌子来涿州?再比如找个艺术家做限定联名文化衫,上面写上「2023书海幸存者」,你猜有没有时尚潮人乐意来?想要来人有的是办法,关键看涿州政府有没有这个眼力界。
而且最关键的是啥呢,读书人这个覆盖面太大了,各行各业都有爱书人,就现在这个热度,谁都愿意来帮一把,很容易就起势了。

 

 

【5】@镜子里的财经

经济学人的文章说,普京无法结束战争,为了把更多的人送进战争的绞肉机,他想到了各种办法,俄罗斯人已经很难置身事外了。
9 月,俄罗斯电视观众将看到一档新的一小时长日播节目。节目名称尚未确定,但制片人已经在挑选演员:新兵的妻子和母亲。
参加者必须唤起她们丈夫和儿子的英雄气概,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为克里姆林宫将更多年轻人投入乌克兰战争绞肉机伴奏。
去年 9 月,普京宣布 "部分动员",把之前的承诺扔到了脑后,即俄罗斯公民可以在家中像看戏一样舒服地远观战争。
无需部署服义务兵役的人员,也无需征召预备役人员,这令俄罗斯公众和全世界都感到震惊。但乌克兰的反击解放了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周围的领土,迫使普京征召预备役,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俄罗斯第一次。
拒不服从征召、向敌人投降和开小差,都成为刑事犯罪,可判处十年监禁。
第一波动员至少产生了 30 万增援部队。由于训练不足、装备落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快被打死打伤。正如高级将领伊万·波波夫最近在被解职后泄露的信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急需轮换。
瓦格纳集团军在 6 月离开战场后,兵员短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在过去几周里,克里姆林宫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增加潜在人肉储备的法律。
正如俄罗斯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法律起草人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对议员们所说:"这部法律是为一场大战、一次总动员而制定的。你已经可以在空气中闻到那场大战的味道了。"
格里戈里·斯维德林说,政府过去会选择最容易割的韭菜。他经营着一家名为 "迷失"(Idite Lesom)的志愿者组织,帮助人们避免被迫为俄罗斯而战,"现在他们撒下的网更大了。"
自去年春天以来,向他寻求帮助的请求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需要多少人取决于乌克兰军队的进展情况。不过,尽管普京可能没有足够的军队夺取更多领土,但他正在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军队,只要他继续掌权,俄罗斯就能一直战斗下去。
"战争是他现在唯一的遗产。他可以缩小战争规模,也可以加强战争。但他无法结束战争,"一位留在俄罗斯的久经风霜的俄罗斯政治观察家说。
与一直在努力保护生命的乌克兰指挥官相比,俄罗斯军队依靠的是,可以投入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俄罗斯女人会生出更多的孩子"
然而,动员也有政治风险,去年 9 月在俄罗斯各地引发了抗议活动。征兵中心被付之一炬,数十万人逃离俄罗斯。一个月后,普京在达到目标后告诉俄罗斯人,动员工作 “已经完成并结束。到此为止。"
事实证明这也是谎言。总统从未签署过终止强制征兵的法律文件。但为了平息事态,征兵文件的发放速度减慢到了涓涓细流。克里姆林宫希望通过招募更多的合同制士兵来弥补人数上的不足,这些士兵至少在理论上是自愿参战以换取报酬的。国防部长绍伊古制定了多达 40 万名新合同兵的目标。
此后,俄罗斯各地的广告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一段时尚的视频宣传了将出租车司机、健身教练或超市保安的工作换成战士的好处,"你是一个男人。那么就做一个男人吧",视频中这样宣称。
然而,巨额的广告预算并没有转化为大量的志愿者。官方称,截至 6 月,已有 11.7 万人签订了新合同。斯维尔德林等独立观察者说,实际数字可能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但克里姆林宫已开始为更有效的动员奠定基础。以前,预备役军人只有在实际收到征召文件后才有义务服役。数以千计的人通过搬离登记地址来逃避这一义务,有些人甚至逃离了祖国。
但自四月起,预备役人员从征兵委员会发出通知的那一刻起就有义务服役,无论他们是否收到通知。征召文件现在可以通过电子方式送达或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目前正在建立一个新的电子登记册,以取代过去尘封的预备役人员档案。
有几个子女或残疾家属不再是豁免的理由。
自通知书送达之日起,应征者出国即为非法。那些躲在俄罗斯境内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成了法外之人,无法驾驶汽车或进行金融交易,包括支付抵押贷款。
克里姆林宫还延长了可征召预备役人员的年龄限制。为了凑足人数,克里姆林宫从应征服一年义务兵役的人员中抽调人员;每年从 18 岁至 27 岁的人员中选拔两次。
"纪念(Memorial) "组织的谢尔盖·克里文科解释说,自苏联阿富汗战争和 1995-96 年车臣战争以来,将服兵役者送上前线一直被视为禁忌。打破这种做法有可能遭到年轻人母亲的反对。但克里姆林宫已经找到了一种隐蔽的方法,即迫使服兵役者与军队签订合同,从而正式将他们转变为志愿者。
国防部称,最近一次兵役征召产生了 14 万多名年轻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克里文科说,其中多达一半的人可能是在威胁、胁迫和谎言的诱导下签署了合同。
一名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年轻人在 Idite Lesom 的帮助下成功脱逃,他证实说,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与家人或律师联系的方式也很有限,他们被欺骗或威胁签署了合同。
过去,只有在服役三个月后才能签署这样的合同,普京四月份通过的法律取消了这一限制。
这位年轻人说:"如果不是因为恐惧和胁迫,军队里就不会剩下几个人了。还有大量的谎言。"
他们被告知,无论如何都可能被派往前线,但如果他们签了合同,至少可以得到报酬,但是他们没有被告知所签订的合同不能终止。
克里文科说:"这基本上把这些人变成了农奴。最重要的是,一旦年轻人服完兵役,他们就会进入预备役人员储备库,可以通过动员加以利用。"
今年 7 月,克里姆林宫通过了一项法律,扩大了后备军人库的规模。新法律将义务兵役的最高年龄从 27 岁提高到 30 岁,同时将最低年龄保持在 18 岁。
限制动员的一个因素是培训中心的数量。更为严重的是军官短缺。因此,克里姆林宫将可应征入伍的前专业人员的年龄提高到 65 岁。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访问学者帕维尔·卢津说,"他们正在梳理苏联的最后一代人"。

 

 

【6】黄裕生-HYS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

 

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誓言,借以表达坚定的决心、不移的承诺。
但这不只是豪言壮语,而且也是一种观念。总有人不仅以这样的豪言谋求脱局的办法,而且也以这样的观念想象共同体。当然,也总有很多人深受这一豪言的鼓舞而迷执在这一观念里。

但在每个人的自由生命就是目的本身的现代社会里,这样的誓言需要慎用,这样的观念值得警惕。

“不惜一切代价”这个“不惜”的主语是谁?谁代表这个主语?是神吗?是天吗?是“我们”吗?这个“我们”又包括哪些人?被代表了的众生与这个“我们”是什么关系?

“一切”又是什么?谁的一切?无论谁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都是需要尊重、维护和捍卫的,永远都不能轻易牺牲掉,永远都不能轻言不惜!

面对公共安全危机,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但不应轻言不惜一切代价。

“不惜一切代价”一旦成了一种治理与想象共同体的观念,那么所有受这一观念鼓舞的人与所有被这一观念裹挟的人随时都会被作为“不惜的代价”支付出去。而“不惜者”永远都不会支付自己的任何代价,不仅如此,被牺牲的所有代价都成了“不惜者”升值的筹码。因此,在“不惜一切代价”这个誓言所宣示的坚定决心背后很可能是对他人的生命与财产的漠然和冷酷,在它所表达的不移承诺背后恰恰是对他人的抛弃与背叛。

无论于个人还是于共同体,凡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行动,都是值得反思与警惕的。这里,没有优势,只有危险。

 

【7】@樱桃777

#孩子不听话父母能不能发脾气# #宝贝成长守护计划#
昨天在岸边看到一家加拿大人。爸爸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姐姐七八岁,弟弟三四岁的样子。
爸爸带着姐姐要去划浆板(就是站着用个浆划的那种板子),妈妈在岸上陪弟弟,看起来很疲倦,估计带孩子也挺累的。
爸爸和姐姐上板之前有问弟弟要不要上,他摇头说不上,爸爸就带着姐姐划了。
结果他俩都划到河中了,弟弟突然说要上,妈妈就叫爸爸。爸爸二话不说就划过来接弟弟了,结果弟弟死活不肯穿救生衣,他们在岸边劝说了一会,只能又划走了。
过一会弟弟又说要上,妈妈就跟他说好了一定要穿救生衣,他答应了。结果爸爸划回来,他又不肯穿,爸爸就又划走了。整个过程爸爸和姐姐完全没有任何不耐烦。
弟弟看着爸爸和姐姐远去的浆板,情绪崩溃了就开始哭。那个妈妈抱着弟弟安慰,一边拍着背一边说:“爸爸妈妈非常爱你,不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所以一定要穿救生衣才能上哦。”
后来弟弟慢慢平静下来了,靠在妈妈怀里等爸爸和姐姐。姐姐后来靠岸,还给弟弟了两块她从水里捞的木头,一家人开开心心走了。
目睹整个过程的我,怎么说呢,就是上学时候那种看班上不费力气就能成绩好的优等生一样的感觉。
我自问如果是我在岸上陪哭泣的弟弟,我可能只会说,刚才让你上你不上,现在哭也没用呀。你不穿救生衣掉下去怎么办呢,你又不会游泳…之类的。仔细想想反正是充满负面信息的。
我需要花很多力气去学习的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人家本身就轻松掌握,搞不好是天生就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跟成长环境有关,有时候这种观察真的挺让人气馁的。

 

 

【8】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作坊

读者:你曾说过一个作家开始时描写的是有着城堡和马匹的王国,可到头来还是以描画他自己的面孔结束。
博尔赫斯:我说过这样的话吗?但愿我说过!啊,不过当然,我记得那一页。写的是一个男人,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于是他开始画船,画锚,画塔楼,画马匹,画鸟雀,等等。到最后他发现他所绘制的只是他自己的一幅肖像。那当然是关于作家的隐喻:一个作家身后留给人们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自己的形象。形象被注入其作品中。对许多作家来讲,每一页都可能是败笔,但那些东西集中到一起,就是作家自己留在人间的形象。

 

【9】游识猷

“直升机家长”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有时很有帮助,有时非常烦人,盯小孩盯得特别紧,永远在小孩头顶盘旋,还不断发出各种噪音。

前阵子听说新一代家长有个类型,叫“隐形战斗机家长”,这种家长平常撒手不管,非常隐形,但他们只是看似“放养”,之前的宽宏大度只是因为内心的警报没有被唤醒。一旦某天某件事忽然越过了Ta的容忍阈值,Ta就会忽然出击,迅速,凶猛,毫无预警,而且此后对小孩的监控可能比“直升机家长”更全方位。

对学校来讲,两种家长的区别是,如果“直升机家长”觉得老师对待自己的小孩方式有问题,那么可能天天跟老师在微信上争吵。如果“隐形战斗机家长”觉得老师对待自己的小孩方式有问题,那么可能很快学校接到了教育局转来的投诉,以及警察局转来的报警单。

 

【10】桃桃淘电影

"#权力的游戏#"瓦里斯(Lord Varys)饰演者康勒斯·希尔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仍对第八季的仓促收尾颇有怨言。

“我以为我做错了什么事。

我对最后几集感到沮丧,因为瓦里斯不再是那个无所不知的角色了。

我认为编剧想要以一种方式结束它,而 HBO 想要以另一种方式结束。我觉得最后一季有点仓促。我当时很难过,但现在我好多了。”

 

【11】@黄角树

三年大饥荒,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卖给了二十几亿斤的救命粮!这段真实的历史,如今有吃有穿的国人,有几个人看过这报道?还有几人知道?

 

 

【12】@知书少年果麦麦

就差wifi和空调了……

 

 

 

小羊爱吃酱肘子

 既然在城市里走街串巷当该溜子叫CityWalk
那我看你这天天朋友圈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推特油管IG来回乱窜应该就是传说中的WebWalk吧我猜

 





 

来源: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
https://www.techfm.club/p/639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