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创新育拔尖—2023年深圳零一学院学习体会

我今年连续3次参加了零一学院“集智共创新时代”2023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前两次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这次在深圳零一学院,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方法

郑泉水院士多次引用巴菲特一句话: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找到孩子的激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找出激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到激情所在,才会最大程度发挥主观创造性,创造出超乎想象的成就。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学生,包括我们自己,亦或自己的孩子,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们首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和所在呢?通过这几次的研讨,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找到兴趣所在的方法就是去实践、去尝试、去体验。通过一个个挑战性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先做起来,不断尝试,通过研究,了解一个新领域,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是用最低成本快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方法。我们培养目标是有工程思维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家思维的工程师

一句话,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挑战性问题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二、拔尖人才培养的土壤

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机会和资源,营造好的氛围和环境,否则,花高价引进的人才也会跑掉。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成长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资源,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做想做的事情,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弄清楚为什么有价值还有哪些困难,最后说服自己,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团队并全身心投入,去提出并验证想法:想法在实验中完善,一直不断尝试,提出新的方案。

此外,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导师团队,团队需要认同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文化,并愿意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志同道合非常关键,只有认同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应对挑战,通过精深学习,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拔尖学生培养需要把过去A型学生(外驱、补短/木桶型,门门A)的培养,过度到X型学生(内驱、扬长/激光型)。树立远大的理想,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非常重要,拔尖学生是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一群人,除智力因素外,强大的心力和体力也非常关键。

最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仅仅支持创新,更重要的是宽容失败,成功本是小概率事件,反复失败都很正常,只有重复正确的事情,支持以恒,才可能获得成功。

三、比亚迪的传奇

7月23日,在零一学院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深圳比亚迪的总部。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出身贫寒,做电池出身,从电池起家一步步做成“电池大王”,2003年进军汽车领域,将电动汽车和可充电电池成功嫁接,创造了汽车史上的神话。一般汽车品牌每月1万辆就很厉害了,特斯拉是每月9万辆,比亚迪是月销量28万辆,相当于每天一万辆。除了汽车和电池之外,比亚迪手机配套结构件、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云车。

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从最基础的电池出发,为了找到更大应用,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并且逐渐做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老大。关于汽车,比亚迪除了玻璃和橡胶不做,几乎涉足汽车的各个领域,其中电池、电机和电控比亚迪都是有核心技术在里面的,相当于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用比亚迪工程师的说法,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只能自己做,全部都是无人区,敢于质疑权威,提出并解决挑战性问题。

王传福曾经说过,“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

这些金句也道出了比亚迪制胜之道和人才培养理念,激发出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看作创造者,培养自己的设计师。

比亚迪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基于需求和工程找问题,基于问题做基础研究,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突破,会引起一系列的成功应用。

四、小结

通过两天的学习,主要收获和观点如下: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挑战性问题不断尝试,鼓励每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尝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助力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

2)拔尖人才培养需要营造好的氛围和环境土壤,需要提供更多可以尝试的机会和资源,志同道合的导师团队是根本,宽容失败是关键。

3)比亚迪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基于需求和工程找问题,基于问题做基础研究,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47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