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后人访谈记(一)

七月二十七日清晨六点,其林按驾车到敬亭山接我,我们沿着高速公路,直奔绩溪。《中国出版家. 江孟邹》的作者,华南师范学院的林英博士在绩溪龙之川酒店等我。我在车上把今日行程作了安排,並发给了林英博士。

今日行程安排:第一站我们先去拜访《亚东六录》的作者大舅汪无奇先生,再去灵山下二舅家,然后去汪氏墓园,拜谒汪孟等各位亚东先人。中午在白石鼓小舅家吃午飯。《亚东图书馆历史追踪》的作者程庸琪老师家就在白石鼓附近,我们同去拜访,中午一道在白石鼓小舅家就餐,下午再行安排。

九点十分,我们到达龍之川大酒店,三年未来故乡绩溪了,江山依旧,踏上这块故土,感到格外地亲切。龙之川酒店的前台告诉我们,刚才林英女士带着一老一小出去了,我们只有在酒店里等他们回来。

原来绩溪程庸琪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来龙之川酒店和林英博士见面了,这位绩溪老学者带着林英博士到小县城里熟悉环境去了。

我立即联系上林英老师,约好十点在龙之川酒店门口集合。半小时后,程老师带着林英博士母子俩人来了,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为着亚东而来,为着汪孟邹而来。所以彼此在网络空间中早成为知音了,可谓一见如故。同是教书育人的同仁,彼此就称老师吧!

林老师一看就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精明干练的年青学者。她是80后,是研究亚东问题的后起之秀,年青有为啊!

她的小儿子九如,长得虎头虎脑,活泼可爱。正巧与我最近画的黄河金鲤《九如图》写的题跋不谋而合。我逗着这可爱的男孩,朗朗背诵起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小九如也和我一起诵读起来。见我一下说出了儿子名字的出处和内容,林老师非常高兴,她带儿子来也是让他从小接受一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一下拉近了,冥冥之中,这也许就是一种缘份。

程庸琪老师中等身材,穿着简朴。两道长长的寿眉,精神矍烁、步履矫健、声音宏亮,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八十六岁的耄耋老人。他是大哥晓农的小学同学,他对先父朱光纯和母亲汪采之特别熟悉、敬仰。既是大哥的同学,也是我的老大哥了!。

热心的程老师喊他的小儿子开车来接送林英老师母子,他也陪同一道前行前去拜访汪无奇先生。他俩也好几年未见面了。

十点时分,我们在程老师父子的引领下来到和谐华庭十五室的大舅家。大舅见到林英老师非常高兴,其实他们早就通过网络熟悉了,只是没有见过面。林英老师首先′感谢汪无奇先生编著的《亚东六录》和程庸琪先生编著的《亚东图书馆历史追踪》为她写《中国出版家. 汪孟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三人可谓薪火相传,志同道合。

我想这是亚东问题研究上的几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谈论的话题自然是围绕着亚东的过去以及许多未解之谜。过去的确成为了历史,但亚东的精神却代代相传,何为亚东精神?我认为就是“ 踏实、守诺、忠诚、但不乏傲骨;谨慎、细致,严谨、但不缺果敢;继承传统中又有开拓创新。” 也就是徽骆驼精神、绩溪牛精神,这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我告诉大舅,我请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知名人物肖像油画家孙仕荣教授为太叔公画了幅油画肖像,让他享受到中国文化名人的待遇。大家都想一睹先人尊容,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位白石鼓汪氏家族的顶梁柱,掌门人的庐山真面目。

很快其林把画像从车内请了出来,送到大家面前,这幅画像在绩溪还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大家印象中的汪孟邹只是留在世间那张唯一的黑白照片,三位为亚东著书立传的学者书中共有的那张汪孟邹的黑白照片。是在1942年在沪上拍摄的,那年他正好66岁。已近古稀之年了。

大家一见汪孟邹先生的油画肖像,都异口同声地说象!很有神气!比那张黑白遗像年青、帅气、精神、有风度。这正是汪孟邹先生听从陈独秀的劝告,以“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的豪情。从芜湖科学图书馆冲向上海滩,办起亚东图书馆的年龄段,那年他好三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想干番大事业的年龄段。

我们几位老人古稀老人都感慨地说:画中的年青汪孟邹画得好年轻,年轻真好!

因时间关系,我们必须在上午去汪氏陵园,这是这儿的地方风俗,得入乡随俗。我们可得抓紧时间,林英老师和大家一一合影留念。大舅因身体状况不能出外行动,这次学术研讨会议就不能参加了,也不能陪林英老师上灵山下去拜谒汪孟邹和亚东众贤的英灵了,好生遗憾!我们和大舅一家依依告别,林英老师握着大舅的手,说道汪先生保重!

我们一行人1乘车直奔灵山下二舅家。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47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