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成为拥有局部春天的教师
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有时一个人的某种能量甚至会超越时代。
---张文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否曾经有问过自己:你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你是否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真的很喜欢这门职业?你是岗位能手吗?是否拥有着他人无可替代的技能?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连环问呢?因为在普老师的著作中对《专业型教师的成长路径》有了详实的阐释,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觉知。作为文质老师的写作研修班的学员,对张老师关于教育生涯三段论“职业、事业、志业”耳熟能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真的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也许就是自己总感觉处于教育瓶颈中的缘故吧!说实话,刚入职的时候,涉世未深,想到的教育是一份工作,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偶尔也会随大流般放下自己努力前行的脚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却对教育有了更新的理解,在面对很多复杂的学生问题时,突然发现自己“江郎才尽”,于是借助培训学习或自主阅读来提升自己应对难题的能力,慢慢地觉得教育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就的时候,我会比他们更开心和有成就感,此时发现自己已然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愿意去为他们多做点事情,乐意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想我若是能够将教育作为我的“志业”,可能我会有更大的成长与收获。这次惠州教育行走如同定心丸一般让我找到了努力前行的方向,我开始理解“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师者需要一种教育的情怀,对生命的情怀,于是我开启了暑期读写和行走模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有足够的养分滋养学生的成长。
成长。“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这是对成长最好的诠释。然而教师的成长也是伴随着阵痛产生,如当你在进行教研课、公开课或赛课的时候,真的要经历反复打磨、多次推翻原有设计再来、神经紧绷或夜不能寐的时刻,但是风雨过后的彩虹,会让你忘却所有自己曾经受过的委屈和泪水,因为你惊喜地发现,自己离既定目标又近了一步。然而如何让自己坚持持续成长呢?学习、阅读、反思、写作、实践都是很好的方式。当你把学习当做信仰,那么读书就是最美的姿态。我很喜欢文中提及朱永新老师的三个“专业”: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成长共同体。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实践、不停思考、不停阅读、不停写作。专家们的主张,似一道光,照亮着一直在苦苦求索的我们,阅读教育专著或前沿理论,让我们有明晰的教育前行的方向,丰实育人经验;阅读学科专业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与反思,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阅读管理类书籍,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学生、班级、年级、部门、学校等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便于我们积极开展有质量的家校共育工作,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如果说阅读是输入的话,那写作输出就是对我们阅读效果最好的检验,因为写作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中的人和事有深入的思考,产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或教育思想或个人品牌。
目标。如果我们将老师进行分类,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教练型教师等,你会属于哪个类型呢?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选择。如果我们要把教育定位为“志业”的话,那我们应该成为以上例举老师类型的综合体。关于教练型教师,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会听、会问、会说”是成为教练型教师的必备技能。很多时候,也许是教师的职业特点,都喜欢“好为人师”,很喜欢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或事情的观点和看法,而忽略听众的感受,尤其是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因为老师们总觉得学生是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经验,说教式基本是师生聊天对话的常态。殊不知,现在的孩子获取的信息渠道多,涉猎面广,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如若我们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对话模式中,师生间的代际真的没法消除,即孩子们经常说的,没法和老师沟通。事实上倾听是一门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只有孩子会说了,我们才能在他给予的信息中去捕捉或发现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地帮他们解决难题。孩子愿意说,老师们愿意听,会听,孩子才会信任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良性互动才能让“会问”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孩子也会步随老师的谈话节奏,成为勇于表达的孩子,达成“会说”的互动目标。阅读完本章节,我发现教育不是一般的农耕,需要我们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孩子的任一表现都有隐藏着的教育契机,我们必须学会细致入微的“察言观色”,才能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守护者和导航仪。所以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自我“目标”意识,成为什么类型的老师,并为之努力践行。
愿景。有时候朋友一起闲聊的时候,总会问题,当老师有趣么?现在的老师可不好当,各种疑难杂症都会遇上。不过我的教育愿景就是成为我自己,不论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多少难题,我都会坚持做更好的自己。近年来,在不同的岗位要处理形形色色来自不同领域的难题,有时候真的难免有“心力憔悴”的感觉。但是我发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妙处,每当自己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去翻阅或阅读相关书籍,虽然有些功利,但确实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时候会借助文字记录下当时处理事情的始末,提炼出对自己有意的主张,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帮助。有的时候,也会在每周每月每个学期,复盘一些共性的或有特色的工作,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及时总结与记录,也是对自己成长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也很认同普老师的观点:“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诚然我也会这么努力坚持去实践。
在参加了教育行走之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发生了改变,正如文质老师所说: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也许是找到了自己突破瓶颈的关键点,从此认清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自律、自主、追求自我境界的教育工作者,以实践为路径,具备营造有局部春天的能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