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放下“预设”,看见学生的“生成”

教师放下“预设”,看见学生的“生成”

  ——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

昨天跟着陈蕾老师音频共读了两节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分别是“27什么是课堂的好教材”和“40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这两节让我对“以生为本”有了更多的关注。

书中说,“当教师只准备必要的、少量的教材内容,甚至完全不准备教材,那么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材料就必须由学生来供应,这些学生供应的课堂素材,无论是对于问题的反馈、写下的文字或画出的图案,恰恰真实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思维,这才是真正的贴近他们的最好的教材。”这段话颠覆了我之前对备课的理解,我之前的备课一定要准备丰富的PPT内容,设计好每个环节,完全不准备PPT怎么上课呢?

陈蕾老师在共读中提到,课堂上,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不断地让学生创造出丰富的素材,从而推进学习进程。好教材是由学生创造的,而非教师事先完全预设的。教师需要创造出好问题,好任务,创造“高认知、高参与”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投入并感受到学习乐趣,而且还能进行深入思考。即教师放下“预设”,看见学生的“生成”。

书中提到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生成,比如使用反馈器收集数据,获取学生的数据统计图,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想法分布,然后再根据数据结果展开讨论。

“以生为本”就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材、思考教学,但是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却不容易。王博士在第40讲提到的教学心法中“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正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要少,说话要少,提示要少,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表达。同时,教师需要放下“预设”,看到学生的“生成”,要从整体视角统筹课程内容,而不是在每节课追求教学进度。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59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