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说:请勿舍近求远,成长和教育在每一个细节中

有位小姐姐分享自己在来的公交车上看到一位乘客指责另一位乘客的场景,她发现自己能够穿透指责的言语而Get到指责者背后的感受和意图,也能同理到被指责者的感受并且给予支持和关怀,言谈中能够感受到她收获到了来自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是一种美好。

小姐姐的分享非常好!说明她的内在空间在逐渐成长,并开始可以有新的态度和选择了。小姐姐参加了自读书会开始以来的每一场,正是因为这样持续的深入和不断地体验和练习,她慢慢开始恢复对自己的感受的觉察和了解,进而同理到他人的感受,然后才可以为自己或为别人做点什么。

这也是我一贯倡导的风格——在生活中成长,每一个细微处见真功夫,要学习成长的理念贯穿在每时每刻每件事,但绝非刻意(这会带来紧张),而是自然而然的融合,生活本身就是成长。

知道做不到的原因之一就是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了,走进成长课堂的人不能改变的原因之一是把成长和生活割裂开了,其实人生无处不成长,无处不教育,成长和教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比如有很多人是这样练瑜伽的,在瑜伽教室里上课的一小时里,瑜伽和自己有关系,出了教室门之后,瑜伽被抛之脑后,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如此练习在我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在成长团体里,表现得很有觉知力,能够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似乎学会了新的态度和沟通方法(因为团体中的成员都是陌生人,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评价),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就把成长的理念全然抛之不顾,依然用老旧的观念去看待身边的人(通常是伴侣/孩子),仍旧用惯性反应方式去沟通。这样把成长和生活、理念与实践割裂开来是很难促进真实的成长的,所以我一贯倡导知行合一、身心同步成长。

本次主题是感受的根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依旧是先做体验活动后读书,我让每人抽了一张生活中常见的沟通场景卡牌,然后运用心理剧的方式把场景演练出来,让体验者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让支持者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需要。关于感受的根源通常有这样的误区:我们认为自己的感受来自于外界,比如“你昨晚没来我很生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人需要对我们的感受负责,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感受和生命负责,而永远无法替代别人为别人的感受和生命负责。PS:请正确理解我说的负责,我没有说让你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和一个人是否负责任不是一回事。

举个例子,作为朋友我看见你摔伤了,从道义上讲我有责任照护你送你去医院,但从生命责任的绝对层面上讲,你需要自己为这件事负责,是自己不小心摔倒、受伤的疼痛只能自己亲自承受(别人只能同理这种痛苦但无法替代你去经验这种感受或者把你的感受从你身上拿走放在别人身上,办不到!),这才是我说的负责。

感受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期待的失落。上面那句话换成真实的表达是这样的,“你昨晚没来,我很生气,因为我想和你说些烦心事”。我有烦心事,需要你的倾听和支持,但你没有如期而至。这才是生气的真实原因,这样的表达也才是负责任的表达,自己要对自己的感受和生命负起全然的责任,而不是向外指责和抓住。

如此观之,生活中大多数的冲突和矛盾都是由我们不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所导致的,我们把自己的安全感完全寄希望于伴侣身上而后美其名曰信任,对孩子行掌控之实美其名曰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让你愤怒生气,还是你把自己的面子尊严附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还是你把自己的焦虑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夜深人静时请扪心自问深思之。

当你开始替自己的生命全然负责时,你开始收回自己的投射和掌控,你不但不会失控、虚弱,反而变得更加坚定有力,因为你收回了投射出去的能量,同时也有能力拒绝来自外界投射或强加于你的能量,你拿回了自己生命的主权,也能尊重别人的生命主权,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


作者:徐金城(南京朴凡心理咨询师)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62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