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活泼、平易近人——可敬、可爱的孔子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但生活中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又了解多少呢?由于后世翻译者断章取义、失误以及政治原因,孔子的一些思想常常被大家曲解,以至于不少人对儒学持怀疑态度,甚至憎恨儒家学说,从而也导致一些人对孔子本人产生误解和反感,认为孔子不过是一个迂腐刻板、思想封建的书呆子而已。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孔子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稍微对儒家学说有所了解或者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有此种误解。不管是对待学问还是处理事情,孔子的态度一向是客观端正,追求实事求是。《论语·子罕》中就有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现象和本质往往不一致,有时间,我们亲眼看到的有可能却是假象,所以孔子绝不凭空臆测,做事不武断,不轻易下定论。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认为他迂腐、刻板自然是一件很可笑的事。《论语》是流传下来最为可靠、也最能真实反映孔子言行的资料。下面我们就结合《论语》来看看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孔子是个可敬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无与伦比,光耀古今。孔子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并与他们和谐发展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的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儒家思想恢弘、博大、深邃而充满温情,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在此不再细说。除了思想,其实孔子的性格也是很值得聊的一个话题。
1、稳重、务实、正直、严于律己是孔子性格最基本的特征。慎言谨行,做一个谦谦君子,是孔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孔子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如《学而》: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慎言谨行。这是对君子德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稳重务实、严于律己的态度。
《述而》: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教导学生要慎言慎行,少犯错误。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立身于社会的基本原则。
2、豁达、乐观、积极进取是孔子最根本的人生态度。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崇“礼”、“仁”、“义”等儒家思想,并身体力行,追求最高德性。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孔子为之伤心不已,他试图改变这一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然他的抱负未得实现,却仍然给那个黑暗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光亮。如《 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这就是孔子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宽广的胸怀!
《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以成仁”是对志士仁人的最高要求,为了大仁大义可以献出生命,这是何等的勇敢和气节!这又是何等豁达、开通的人生境界!
儒家思想提倡人的一生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这样才会充实快乐。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为有很高的智慧,所以孔子一生通达、刚强、快乐。《论语》中多次出现“乐”字,但却没有出现过一次“苦”字。如《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习之后再加以实践,和老朋友相聚,都是人生乐事。
《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为了追求进步,充实而快乐,已达忘我之境界。
《 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这三种兴趣是脱离低级趣味的、有益的高尚志趣;要反对“骄乐,佚游,宴乐”这三种低级趣味的爱好。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安贫乐道,追求大道,才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在孔子心中,人生没有什么苦难,因为他心中只有“大道”,所以他只担心人们离“仁义”这一大道愈来愈远。孔子“忧道不忧贫”,德行是其唯一关心之事,形躯之苦乐、得失,甚至生死,均非孔子关心之问题。孔子就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再如《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安贫乐道,颜回是如此的逍遥快活!
《卫灵公》: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忧道不忧贫。”在君子眼里,物欲、名利皆是浮云,追求大道,做圣贤之人才是唯一的理想。
3、敏锐、洞察力强。孔子儒学思想的形成,除他本身知识渊博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源于孔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对人有深入的研究,最了解人性。孔子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因为了解人性之根本,所以孔子有很高的识人用人的智慧:他不会轻易被人的“伪装”所迷惑,不会轻易给某人下论断;但同时又知道因材用人。如巜为政》: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考查一个人,观察他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看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这样,一个人就没法隐藏。考查一个人,必须由表及里从其内心深处观察他,才能看清一个人,足见孔子的高明!
巜子罕》:
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一个人往往有多面性,不同性格的人,适合干什么样的事情,孔子有明确的认知,足见孔子对人性体察之细微。
《里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所犯的错误也是各不相同。)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所以,仔细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这段话主要是说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所做的事情往往也缺乏仁德,但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考查一个人的方法。
巜子路》: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卫灵公》: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两段话意思一致,可以相互阐述,主要告诉我们:在知人论世上必须要独立思考,对一个人不应该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人言可畏,众人之论未必出于公,公论也未必尽出于众人之口。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其次,孔子还是一个可爱的人。之所以说孔子可爱,是因为孔子不仅仅是一个 “温而厉,威而不猛,庄严而安详”(《论语·述而篇》)的君子,还是一个有喜有忧、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孔子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他自己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理想,宣扬做人要居恭色庄。他也常常正襟危坐讲大道理,因此,孔子一向被视为不苟言笑的圣人,身上那些赋有人性的色彩,都被后世《论语》注疏者设法冲淡或掩盖了。事实上,我们从孔子的某些言行,仍然可以得窥其颜貌和心态,他不仅不呆板,有时说话还幽默诙谐,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如《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也会感叹时光如流水,一逝不可回,以告诫后人人生短暂,变化无常,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修德养性。
《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痛失爱徒, 孔子不管不顾,嚎啕大哭,真性情也!
《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里,孔子骂老熟人原壤,语言幽默诙谐。原壤为人放浪形骸,不守礼法。孔子对他是连打带骂,毫不留情,哪里管他礼貌,文雅!多么的真实与可爱!
他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还是一个积极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士!不仅如此,他还豁达乐观,正直善良;他刚强勇敢,爱憎分明!他更是一个有喜有忧、有血有肉、有脾气的普通人!这就是令人敬仰而又真实可爱的孔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