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 || 一篇长长的序
写在第三卷的开始
有朋友问我,你这燕子楼到底想表达什么?
常言道:文以载道。写文,或分享想法给人启发,或自己能有所启发。燕子楼,一半是虚构在讲故事,另一半则是在讲历史。
故事发生在两宋交替时期,主人公陈轲,一个退役武将,却出身于官宦世家,宋人是重文轻武,不屑从戎。《宋史·余玠传》说:
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
陈轲的曾祖是陈希亮,官拜太常少卿,祖父陈慥,是苏轼的好友,名重一时的游侠,所以陈轲,具备官员的干练机智,也有游侠的重情气质。历史上没有陈轲这个人,也没有钰琪和李素素,但有岳飞,金兀术,韩常,耿京,柔福帝姬,有李清照,虞允文,李焘,陆游…。
既然是武将战争的背景,那就先了解下宋朝的士兵。北宋时,兵士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前两者属正规军,有定额的薪饷。而禁军地位又较厢军为高,是作战的主力。到了南宋初期就不一样了,政府初建,百废待兴,抵御金军是第一要务,就没有这么细分,四种兵士都杂糅在一起,所以南宋初期,领兵统帅权力很大。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以后,南宋在江南稳定了统治,兵制渐趋稳定。当时,以吴玠、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为主帅的五支屯驻大军,总兵力30万。吴玠是川陕大军主帅,刘光世是御前巡卫军主帅,韩世忠是神武左军主帅,张俊是神武右军主帅,岳飞是神武后军主帅。
绍兴十年至十一年(公元1140—1141年)间,刘光世退闲,吴玠病故,只剩下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帅。绍兴十一年,宋高宗和秦桧推行投降路线,罢韩世忠、张俊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将四支屯驻大军陆续改编成十支屯驻大军,部署在长江沿岸和川陕交界处,统称为御前诸军,为南宋的主力军。
所以,绍兴十一年的武将陈轲想退役,统帅岳飞同意即可,还会有一次性补助,退役后如果需要,政府也可能会安排一些闲散职位。只是这个叫陈轲的武将有点不一样,他兼有孟轲的儒家风骨,荆轲之侠义之气。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后来,他尝试思考、改变、自我更新,最终完成了从退役武将到新思想夫子的蜕变。
且说回燕子楼这个标题,为什么不叫两宋风云,或者两宋儿女传,燕子楼源于一个典故:
唐徐州尚书张愔,有妾关盼盼,色艺冠绝于时,初纳时,设乐宴客,三日不绝,宠爱逾常。白居易为校书郎时,游淮泗间,曾经参与张尚书家宴,亲见盼盼,称她能歌善舞,丰姿娴雅,赠诗落句有“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语。
张愔逝世,盼盼感激深恩,誓不再嫁,还居徐州尚书旧第内之燕子楼,凡十余年。白居易非常称赏,作感旧游二绝句,末章云:“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又作《感故张仆射诸伎》诗:“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闭门燕子楼中的关盼盼,读到白诗,知道他在讽刺自己,答诗曰:“自守空房恨敛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遂绝食而死。
读到这里,感觉白居易不厚道啊,居然“看杀”了关盼盼。当然,白居易也不是恶人,他和故太守有交情,“感时花溅泪”而已。那么我想问:关盼盼怎么就自杀了呢?
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关盼盼这个绝食看起来很有气节,不过是被白居易一首小诗给冤杀了。人言可畏,大诗人随意写一首诗,很容易就流传广泛,足以杀人。儒家的东西,最初原始的部分是好的,但演变到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变成禁锢,关盼盼不该死,岳飞也没必要忠,每个人其实可以有其它的选择,主人公陈轲就在迷雾中寻找一条新路,办义庄义学是职责所在,跳出三纲五常,跳出汉儒的“天”和宋儒的“理”,跳出小我,回归自由的思考,才是我最想表达的…
现代的人,又岂不是活在另一种禁锢之中呢。我不过是借一个虚拟人物,表达自己的想法罢了。不过除了人物是虚构的,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史可查的,比如吴玠是送过美女给岳飞,被退货了。柔福帝姬从金人魔窟中逃出来了,后面被太后杀了,李清照晚年确实寄宿过金华一陈姓家中,虞允文也确有其人其事,采石矶大捷也是匡扶社稷于危难。
岳飞终究还是逃不过儒家的四维紧箍咒-“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可能,他能像张良萧何,王翦郭子仪一般,自污藏拙的方式,可保全终老。
很多人会反驳:为何要保全终老,以死殉国不是更轰轰烈烈吗,缩起尾巴做人,这不是名将的风范,汉武帝的卫青、霍去病才是英雄本色。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袁腾飞讲两宋风云,真是热血沸腾,你看岳飞,多完美一人,仗打的好,忠君爱国,却被奸佞所害,惨死风波亭,千古奇冤!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多年后,我的思想慢慢跳了出来,跳出了儒家设置的那个樊笼,人需要Open的姿态,才可能迎接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才有可能跳出原来的小我。我没有资格评价岳飞是否愚忠,他的绝不妥协,以死成就了身后名,这是个人意志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他这样做就一定对吗?不一定!
我虚构出岳飞的一个部将,来侧面描写岳飞,写他苦心孤诣,安排了两枚楔子,一枚是海军将领李宝,成功阻挡了海陵王完颜亮的海军,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另一枚是陈轲,他的任务是培养未来军事将领的,能文能武,于是就有了虞允文,陆游…或许还有辛弃疾。
有人说,这不是胡扯吗,把这些人都扯到一块,有什么意思。
可是,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之间没有交集呢?我们知道老子和孔子是同一个时期的,他们也有对话,孟子和庄子也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的人,他们都和梁惠王对话过,这些都真实吗?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记录,我们无从考证,或许有一种可能,有些人有意或无意之间,有一些交集,我就把它想象出来。
我五岁的女儿最近在学画画,昨天她跟我讲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爸爸你知道吗,画画和别的课程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画画可以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包括想象的,做梦的,这是别的课没有的”,女儿模仿着大人口吻,睁着个大眼睛说到。
所以我想,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任你描抹,但你不忍随意描抹,因为它有时候如此真实,以至于在历史里可以找到原型,这些原型,在你从小到大看过听过的故事里。
这里,我想到了岳飞之后的明朝人方孝儒和史可法,这两人是儒家的殉道者,他俩死的倒是痛快,只是被方孝孺牵连的十族,以及史可法一起坚守的扬州百姓,他们是无辜的,他们向谁去喊冤?你方孝儒和史可法没做错吗?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却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不是只有对错,只有标准答案,万一那个是错的呢?
读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的是:思辨。当读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时刻,关上书,把主角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比如看到沙丘之变的时候,我也想如果我是李斯,我该怎么办?可能我也会像他一样,身不由己最后黄犬之叹。不,我可以避免的,至少我知道,飞龙在天之后,必然是亢龙有悔,虽然还没读过太史公的留侯传,但也知道文种和范蠡的不一样结局。
故事常常有很多种结局,很多种可能,只是每个结局的背后,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也只是,尽量走当行的道,不偏行己路而已。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