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逸先生之《妙香佛国》对话指林禅寺温成住持
文/朱思宇
建水,一座历史沉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古韵流香,诗情画意,人文纯朴,生活自在;其中儒释道伊基之信仰文化、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边陲文化,活灵活现,随时随地,显而易见。据民国37年统计,建水有109座寺庙登记在册,加上没在册的大小寺庙,包括宗祠家庙在内,总共有666所,其数量多得如此惊人,难怪这里的人们生活得这么佛性和顺其自然。
指林寺,位于云南省建水临安古城内临安路上的西南角,坐南朝北。 该寺肇端于唐,重建于宋,重修于元,兴建于明,原有二殿一坊一阁二庑二塔,明清时期,指林寺内又增建了天王殿、地藏殿、藏经阁、准提阁、环翠亭等,“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郡瞻依之所”,“有十方大禅刹之风”,而成为滇南的著名禅寺。
年代之考
据唐蒙诏异牟寻贞元指林寺内原砂石碑所记:云南迤南以步头路开辟为最,唐蒙诏时,步头路中即置为郡,异牟寻时代贞元十年(793),唐朝廷与南诏国签署“贞元之盟",从此南诏加强与中原文化往来,又置节度使,故步头郡惠历城之一切景致,多成于此时。郡城有指林寺,即南诏贞元时创建,此碑石曾经存在于寺中,因风化损坏剥落严重,大多字迹模糊不清,故而只能根据碑中能看清之部分文字,译释其上之大意。静逸考其年岁,实属异牟寻贞元年间之石刻,千年古碑,殊不易得,可惜今已不知所在。由此思维宇考证推之,指林寺肇端于唐蒙诏异牟寻贞元年间确定无疑。后经国内诸多古建筑专家考察所述,综合论证考释,现存指林寺大殿,应为堆土营造法式之宋代建筑,后又经元明清三朝多次重复修建,前人严格秉承修旧如旧之古法,故而存在各个朝代之痕迹与风貌,难其断定大殿始建年代,全国亦属罕见。陶冶斋之静逸先生辛丑年初夏于宝古竹斋谨记。
壁画之妙
重修大殿时,在殿内距地面约5米高的墙上,发现有三幅用厚厚的沙灰覆盖着的壁画。其文管专家随工清理,小心剥离,显露出三幅佛教壁画。这就是在大殿南面墙上左间的《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佛会》图及右间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西面墙上中间的《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据其考证东面墙中格间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佛会》图、北面墙中格间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其中的《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佛会》图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现今展示于建水博物馆。《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仍然保留在大殿的西面墙中格间上。此组壁画作于明永乐年间,前三幅尚在,后两幅不知所踪。
对话之迷
指林禅寺因种种疑团无法解迷,静逸先生为探之究竟,参禅对话温成住持,托朱思宇后生之穿越是为记,以方来示,梵音不可无传承。
静逸先生:温成住持,吉祥安好!
温成住持:静逸先生,寿康永存!
静逸先生:今日与您参禅对话,想就您及指林寺做一些交流,愿住持能行方便之门,敞开心扉,答您所知!
温成住持:随您所问,吾将如实作答。
静逸先生: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经历?
温成住持:余生于洪武廿十,名温成,号大机,鲁人也,自幼离俗出家,后居扬州净海寺,未几复弃去。泛游滇中,飘然一锡,随寓而止。时临安卫致仕指挥使王信指挥、同知万宾暨临安知府陈礼悉心推荐住持是寺。当太傅黔国公沐公实奠南服,以吾为宿德,也因命主席于此。
静逸先生:指林寺之由来
温成住持:早在唐代蒙诏统治此地时期,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见一只鹿出没其间。一天,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知去向,只有一异人前来,指着森林对众人说:“鹿居此久矣,汝辈为何取它?”言毕,亦复不见。众人皆惊诧,以为遇到神人仙鹿,便立小庙,绘塑无氏老祖神像及白仙鹿以祀。许愿求神者认为灵验,香火日盛,从此指林寺而得名。另有一说,在宋代的某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佛云游到巴甸故城(大理国建水城),有人问他禅寺建于何处最为妙,济公用手指向这一片茂密森林,此处建寺,当抵妙香佛国,现今的指林寺内还有一口井,仍还有半节木头露岀井底,据传是当年济公用井运木留下的遗迹。也有一说,起初这里并不是寺庙,而是鄯阐国公主的宫殿。还有一说,这里曾是南宋陪都,此处为行宫。复取前异人事书"指林”二字匾于楣而名焉。没岁二月八日,土女盛会迎佛出游,鼓吹导从而行,历城市村落,无不遍以祈一岁之丰。否则匪旱而潦,狄疠为之兴矣,迨今犹然。盖其土风沿袭其来已远,信乎否欤莫可知也。
静逸先生:能否介绍指林寺历代之修建过程?
温成住持:此寺肇端于唐,重建于宋,重修于元,兴建于明。唐代立有小庙,供有无氏老祖母和白仙鹿,宋代大殿已成,元元贞间郡人何昌增建前殿和二塔,绘塑佛菩萨大士之像,晨香暮灯,以为修息之所。临安实为边徼重地,洪武十四始立城廓庐舍,徙民之负辜者实其中。洪武间,府僧鑑音到京城朝见皇帝,请求开设僧纲司,得到御批。洪武二十七年,临安府僧纲司正式设在指林寺,有都纲一人,副纲一人,专管全府十五寺二庵僧尼佛教事务,鑑音任副纲,僧管人员在此办公及居住,从此指林寺成为临安府的佛教中心和重要禅院。永乐丁亥,都纲德海来领教事,乃奋志葺之,功未半而海入灭。接后觉衡任都纲、副纲弘壬,比丘我任指林寺住持。
静逸先生:你是什么时间主持修建指林寺?您一生修建过几次?
温成住持:都纲德海入灭,我已在指林寺,方才廿十,当太傅黔国公沐公实奠南服,见吾年少有成,命主席此寺。又时临安卫致仕指挥使王信指挥、同知万宾暨临安知府陈礼悉心推荐住持是寺。我以寺为祝延圣寿之场,而殿宇湫隘,不足以竦人之敬仰,始谋大之。接德海法师未完之发愿,于是竭尽殚虑,储材计费,期必底于完美。不数年中,上瓦下甓镘雘涂采,仑焕一新。正殿两旁复构二小殿,左立经藏法轮,右塑地藏及冥官十仁者像,创天王殿,周垣廊庑,无不具备,幡幢杂沓,钟鼓振荡,几若十方大禅刹之风校,其成终当不减乎创始之难也!我一生大修建设指林寺是在永乐年间,正统景泰天顺及它年小修补建无数。精益讲经、化缘勤业、节衣缩食、以蔬果菜羹为常,吃斋念佛为伴,不戚其所无、不私其所有,身若梦影,一切空无。惟秉好德之良心,祈生民有长乐,祝圣寿之无穷。凡所赢余即以兴废补弊为事,苟有一毫贪痴留滞于中者能若此哉!
静逸先生:重修指林禅寺碑记撰文于何时?
温成住持:正统十三(1448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靖远伯王公骥复命平麓川,予等数人实备将佐以从公命。予率番汉骑都指挥一速等数千人来镇是邦,始至之初假馆寺中。自寺以来曾无片言只字记其始末,惧夫后者远日支终必至于泯没。不有钜笔雄文铭诸坚石,其何以示方来!见随同锦衣卫勋卫凤阳郭登,博闻强记,好谈兵,善议论,余请其撰文重修指林禅寺碑记,愿不吝余光以照丛林,庸敢布其衷焉!
静逸先生:重修指林禅寺碑记立碑时间为何又是景泰元年?
温成住持:正统撰写好碑文,一直没有合适的机缘立碑,直到景泰元年建安郑公以诚及李公瓘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右参政来临,谈起指林寺如此雄伟壮观,历次修建又无碑为记,两公善举捐俸立重修指林禅寺碑记并分别为其碑篆额和书丹,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静逸先生:其重修指林禅寺的时间以及撰文与立碑时间为何跨度这么大?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原因吗?
温成住持:临安为边防重镇,时局变化动荡,主要是没有合适的机缘将三者统一,故而时间跨度这么大,会让后辈误解偏读。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原因倒没有,主要是政局和边防不安定,佛缘不俱足而已!
静逸先生:现就指林寺始建时间有争议,据后人发现有唐蒙诏异牟寻贞元指林寺石碑,由该砂石碑所记推断,此寺应肇端于唐,重建于宋,重修于元,兴建于明,才更符合历史逻辑。这与您的景泰元年所立碑的内容有一定出入,请问温成住持往后如何处理这段历史?
温成住持:以前碑文缘于前人传说,当时并无可靠史料所查,若有唐蒙诏异牟寻贞元时的石碑重现,那是非常难得之佛缘,当然应以此碑为准。
静逸先生:指林禅寺第一山竖匾三大字,据民间传闻由建文帝所写,是否属实?
温成住持:此说不成立,当时建文皇帝只来到通海,后因事被沐国公接回昆明,后密住在武定狮山出家修行,常人不能随见,当然就写不了这三个字。"第一山"这三字,是天顺间由时任临安知府王公佐书写而成。当时他来到临安,正编撰《格古要论》一书,里面有条文刚好谈到第一山三大字,一在鳯陽府龍舆寺中,方一尺四五寸,我明太祖御書,端嚴遒勁,妙入神炁,真宸翰,非名筆可及。一在鳯陽府盱眙縣,宋米芾行書,其字方六七寸,奇偉秀麗。功载学问及道行极高,时与我在指林参禅悟道,佐公参照两书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心要书写而成,正立竖匾于正殿间前,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静逸先生:大殿墙上总共有几幅壁画,能否讲解一下大致宗意?此组壁画后有来者见其三幅,只有一幅完成,其余都没作完,当时是什么原因?
温成住持:大殿壁内墙上总共有五幅壁画,分别于西壁中格间的《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南壁左次间的《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佛会》图、南壁右次间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东壁中格间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佛会》图、北壁中格间的《释迦牟尼说法》图。
大殿西壁中格间是《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榜题“南无三十二观音应遍尘刹界”,落款“奉为法界有情众敬造”,表现观世音菩萨“辟支佛身”“居士身”“转轮王身”等三十二应身。竭曰: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图中绘有正观音,其余分布在左右。每位观音均有头光,观音上方都有字框,或是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大显神通。这是一幅竣工的彩色图画。
《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殿南壁左次间壁画《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佛会》图,炽盛光如来在道家是星主紫微大帝,有统领未来世界之大任。在其中尊着偏袒式袈裟,跏趺坐,左手持八辐金轮,右手无畏印,是炽盛光如来。南无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
大殿南壁右次间壁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白描,佛衣、璎珞涂黄,中尊菩萨装,跏趺坐,头带宝冠,双手定印,莲花座下画有孔雀,其头已显露座前,此是大孔雀明王像。
孔雀明王有两菩萨左右协同。有圆形头光,椭圆形身光。无火焰。和孔雀明王像等大小。左图菩萨施无畏印。右图菩萨施与愿印。两菩萨坐莲花座,座下是高台须弥座,束腰处画有连文图案。孔雀两旁有两胁持,双腿分开直立,比丘像,有背光,着袈裟下垂遮脚面。双手合十置胸前。袖口宽大垂下。两胁持高度略低于孔雀。胁持头顶和菩萨之莲花座在同一高度。左上云间有五人,右上云间也有五人,衣袍宽袖,拱手直立。图的左右下角有两大人物群,约20多人,天、人、神、鬼均有。该图无落款无题字。除孔雀明王像着色外,其余均是线描素稿。此画尚未完工。南无佛母大孔雀明王。
大殿东壁中格间壁画《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佛会》图。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大殿北壁中格间的壁画《释迦牟尼说法》图。释迦牟尼三十五岁成道,约当公元前528年,当年即赶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讲的是苦、空、无常的道理,后来又继续阐发四谛。 前527年,耶舍及其父亲归依佛,一出家,一在家;并调伏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然后前往王舍城,到频婆娑罗王住处,为国王说法,使频婆娑罗王以及王舍城人民得到觉悟;王舍城长者迦兰奉献竹园作佛陀讲道的精舍,这是佛建立讲堂的开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共计三百余会,分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五个时期。主要有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教导菩萨众要因地发心修行,须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一乘的佛果,如太阳初升,先照耀高山一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静逸先生:指林寺的整体布局及供奉有哪些诸佛菩萨罗汉,请住持作一开示。
温成住持:首先入大门进山门,佛寺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门"又称"山门"。有的寺院只有一座大门,也称为三门式山门。三门常盖作殿堂式,故又称为"山门殿"。哼哈二大金刚力士便分立在山门两侧,威风凛凛。
金刚在佛教密宗中则表示伏魔、断烦恼、坚利智的法器。哼哈二将,又称金刚力士,是手持金刚保卫佛国的护法,是对佛寺山门前二大护法金刚的俗称。佛教传说,转轮王,生了一千位儿子,每位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一个叫楼至德。此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护法神。他们两位,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哼哈二将还叫金刚密迹,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神的总头目。"夜叉"是梵文音译,又译为"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大日疏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为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是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密迹金刚本是出身显赫的法意太子,他发誓皈依佛门,"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以便"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成十五百金刚的队长,被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王",再后又一分为二,分化为两大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被称为"哼哈二将。"两位神将原先只是一位金刚力士,本是佛国护法二十诸天之一的密迹金刚。
进山门有二塔,左右各一,塔高6米。一塔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塔刻有“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吉祥陀罗尼经”,塔上供有五百罗汉尊者。再往里走为天王殿,也是本寺前殿,中间供有燃灯古佛、背后供奉韦陀菩萨,左右四大天王护法。此殿两侧有掖门,天王殿迎面正中有竖匾一块,上书"第一山"三大字,乃临安知府王公佐所题。
再往里走,就到牌坊了,上题"春台寿城"四大字及"指林寺"三大字,接着就到了正殿即大殿。
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有两位胁侍,左位大智文殊菩萨和右位大行普贤菩萨,号称华严三圣;师尊是这个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又称为本师;法身是藏传佛教崇敬的大日如来。
殿中央背后与释迦牟尼佛三尊相平齐,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菩萨像,南无弥勒佛,往生兜率天。
殿东壁供有东方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号称东方三圣;一般祈祷于药师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现世安乐;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祛病,许多老者、病人都会礼拜药师佛,以求健康长寿。
殿西壁供有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号称西方三圣;一般祈祷於阿弥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后的解脱;汉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故亦号接引佛,也因为此佛有无量寿命与光明,亦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藏传佛教,被称为月巴墨佛,也是长寿的象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东西南北墙上共有五幅壁画,周围有廊,廊上左面有大铜钟,右面有大木鼓。南墙背面有"十八罗汉渡海"泥塑,其正殿两侧各设有小偏殿及庑,左立经藏法轮,右塑地藏菩萨及冥官十仁者像,西庑内有十八罗汉像。
中殿之后的中轴线间,置有一大铜香炉。再往后走,就到了后殿,为三层六角赞尖顶高阁,称准提阁,面阔大于进深,登上楼阁,泸江烟柳、学海文澜、东楼临汉等临安十景一览在目,文人雅士,常登此阁,吟诗作赋,十分得趣。
底层塑中座供奉准提佛母,左有无氏老母,右有白仙鹿。准提佛母、又称七俱胝佛母、准提菩萨及准胝观音,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修学准提咒并没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萨的大慈大悲。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中记载著十八臂准提菩萨的画像法:取不截白毡清净者。择去人发。画师受八戒斋。不用胶和色。用新梡成彩色而用画之。
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著白衣。衣上有花。又身著轻罗绰袖天衣。以绶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钏七宝庄严。一一手上著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
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鬘。
右第二手把如意实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夹。
菩萨下作水池。地中安莲花。难陀拔难陀二龙王共扶莲花茎。于莲花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圆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执香炉。面向上看菩萨。于菩萨上画二净居天。像法如是。
佛陀为了愍念未来的薄福恶业众生,所以入于准提三摩地,宣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的准提咒。称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感应甚为疾速与强大,持诵者可祈求聪明智慧,辩论胜利、夫妇相互敬爱、使人生起敬爱、增进人际关系、求得子嗣、延长寿命、治疗疾病、灭除罪业、祈求降雨、脱离拘禁以及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等,种种的祈愿,无不满足。农历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萨的圣诞日 ,各位有情众生,记得前来拜祭准提佛母并虔诵准提神咒。功德无量,南无准提佛母!
静逸先生: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成师七十又五,看您淡然无欲,极乐自在。菩提达摩东来,一苇渡江,只是寻一位不受人惑的人,后遇神光慧可,传法授钵。吾来临于此,知成师是一位不受人惑的人,此生亦足矣!
温成住持:当年神光圣僧断臂向达摩祖师求法,广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菩提达摩曰: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悟道证得,妙观察智,观机施教。赞叹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这里讲的“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 佛性又称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各人原具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性不能显现。
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舀勺光明。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没有损减,一旦拭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尔,意思是指暗钝之心。暗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事实上。佛性与妄心,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两样东西,但因有了真妄、动静、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别。
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静态,水静则明朗;波是动相,波动则昏乱。水是体,体则真实不变;波是相,相则虚幻生灭。这其中虽有动静明暗真妄之别,但在本质上仍是不二的。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本性,只因妄想执着,成为妄心。
这妄心,就它的暗钝来说,叫做无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来说,叫做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叫做习气;就它的动扰不安来说,叫做烦恼。 总之,无明、业障、习气、烦恼,都是虚妄生灭幻化,不实的东西。
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痴心妄想,攀缘强求。由虚妄不实之心而产生的意念,就叫妄想。
心中又二,故而有分别,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幻想境,又称相分;一者是缘其幻相的见照作用,又称见分。 有了相分见分的幻觉后,接着又起了一种错觉的末那识。
末那识不知道相分见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执着见分为我之我之能见;执着相分为我所之我之所见。 如是执着不已,攀缘不息,由这个错觉的我而攀缘,分别,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产生我所爱,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恶。
于是由此中更产生了一种虚妄的想像之我执意识。意识出现之后,喧宾夺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并把阿赖耶识和未那识也置之脑后。 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去胡作乱为。
同时,意识尚有一批助手,如眼、耳、鼻、舌、身五识。 藉着这些感观的力量,贪图五欲,产生财、色、名、食、睡的快乐,从而生有贪、嗔、痴、慢、疑诸烦恼,由此而造下无量善恶之业。 但意识是妄想执着而有,本来幻化不实,当人生四大分离死亡之际,意识随之散灭,只留下一个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去承受那因善恶之业所招致的果报。
没有超越二元对立世界观点时对事物的看法。比如有你我、美丑、好坏、善恶、正邪等观念,从而有了分别。对人和事就会区别对待,佛家讲横顺众生,普渡众生。 强调众生,就隐含着没有分别。
执着是指没有除去功利之心的境界,而产生的想法和行为。修行人必须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则可除去执著之病。佛家主张无常,认为世事瞬息万变。因此凡事不可过于执着。无我,世间空虚,刹生刹灭,一切幻有,包括我们自身在内,微观层面上是不断生灭着的,瞬动不安,时时更新。并无一个“我”,亦无一物实。但人类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微观上实实在在的这种“无”,刹那间生灭与幻有,认知为宏观上的“有”,以为有可以把握把持追求的,于是所谓的人生,就平白生出些意义和价值,做出一些努力,以假为真,种种造作,流浪生死,沉溺轮转无穷。见惑有五大类,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等。思惑也有五大类,包括贪、嗔、痴、慢、疑等。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的作为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无作,对众生来讲,作了,叫“作而无作”。修行要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部断完就成佛了。
净之空法,能有效远离妄想,分别,执着 。妄想就是业障,妄想就是轮回业。凡夫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全是打妄想。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学佛修行之人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一念不生,是真心;一心而动,即是妄心。 我们的念头非常之杂,许许多多的杂念都是从一念生的。 一念是根本,一念是真实,二念三念叫妄想,不是真实。 如果能够把二念三念舍掉,恢复到一念,真心就现前了。 真心里头没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办一切事,不感情用事,即能破无明。人在没有妄念的时候,就有本能;那种能力,是无可限量的。妄想是习气,是假的;觉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打一分钟妄想,不如念一分钟南无阿弥陀佛。尘沙烦恼是从分别起来的;对世出世法不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 事事不分别,就没有三世果报。
不起分别心,即可以不执著;去执著,即可以断烦恼。以“无分别心”观察一切法,在一切境缘中都无障碍。 无分别心,一律平等,令一切众生得益。学佛修行之人对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则分别心多。 平常用的是分别心;从今以后,用不分别的自性。对于一切境界,知道了就算了,一有好丑善恶的分别心,就染污了。
执著是见思烦恼,包括见惑和思惑。见惑有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现在哪一个不说身是我呢?对这个身非常地爱护,以为身就是我,这是错误的。 是相对的,都是边见。有大就有小,有我就有人,有是就有非,有正就有邪,这都叫边见。 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我们一般人叫成见。在修因、修行方面的成见,叫做戒取见。在果报上的成见,叫做见取见。邪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思惑有五大类:贪、嗔、痴、慢、疑。“贪”是贪爱,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嗔”是嗔恚。嗔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碍,不要说出世间定你不能成就,世间定也不能成就。“痴”是愚痴。愚痴就是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别。“慢”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是严重的障道。 疑是对佛法、正法怀疑。这个损失太大,因为佛的教训是我们这一生得度的机会,你一怀疑,这个机会错过,那就太可惜了。 佛法自始至终都是叫我们打破执着。没有执著的人就叫佛菩萨,有执著的人就叫凡夫。 学佛要学“傻”,对任何事,不必执著、计较。工作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会累。
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的作为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无作,对众生来讲,作了,叫“作而无作”。 无论是待人或处事,尽量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烦恼断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妄想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淡,我见渐渐消除,即是见性的征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妄想分别执著是根本的大病,要把这个改掉,念念都归阿弥陀佛。
妄想分别执著是情执,是烦恼;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极乐,就是兜率天。
静逸先生: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温成住持: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现指林寺仅存大殿、第一山牌坊和大门。当年临安知府王佐所题的第一山竖匾已不知去向,据云欣成前辈讲,现在牌坊上的第一山,是一位临摹复古高手的老前辈依原稿而作。大殿是宋代堆土营造法式大型木结构建筑,重修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其殿现保存有三幅佛教工笔白描壁画, 分别为《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大威德明王法性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佛会》图。民间素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此说还不够准确,应为“先有指林寺,后有惠历城”(因指林寺肇端于唐蒙贞元(793~805),而惠历土城筑于唐蒙元和年间(806~820),故指林寺修建早于惠历城,后又经宋元两朝直至明代才建临安城,所以更早于临安城),被誉为“千年古刹滇南第一寺”。
后记
建水临安古城内,比较上规模,影响较大的古刹就有七寺八庙,整个建水城区内寺庙就有五六十个,实在是一座炼心修行的极佳之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升庵状元,谪滇期间,曾应建水叶瑞进士之邀,谈笑小桂湖,畅游颜洞,禅栖指林,并作《指林寺》诗一首:“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后心皆此心。试询禅伯元无语,白水青岑环指林。”据《滇释纪卷》载:“温成,号大机,鲁人也。岀家清苦,参禅见性,居临安指林寺。道化昭彰,未详其后。百二十岁无疾坐化。”
佛教起源于印度,昌盛于华夏,在唐宋南诏大理国,十分繁荣兴盛,有妙香佛国之法誉。建水,一座堪称妙香佛国的城市,一座仁义礼爱的城市,一座道法自然的城市;不管你见或不见,就在这里;不管来与不来,就在这里;不管你爱和不爱,就在这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我们就在,这里等您。!
编写于此,静逸心中自涌指林诗赞:深山茂林地海眼,无氏老母白鹿仙;步头郡政此地建,土筑惠历变寺禅;抚仙古城沉没淹,临安古城佛保安;指林禅意梵音唱,焕文五老正觉庵;寻根刨底是何缘,坐观天上人间!
申明:本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运用该考证过程及成果,需经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