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人格成长日常笔记

1、融合焦虑:潜意识层面和他人的关系是融合的、没有边界的,所以在表面就会刻意地做切割,就是避免潜意识当中和他人的融合,把自己吞噬

2、喜欢描写过度细腻的情感,可以说这个作者是在防御真实的情感

3、内心的自由,才能真正地负责任;而提倡责任,只会培养出表面上负责的伪君子

4、在亲子关系中,没有爱或防御爱,才会强调责任

5、内心足够自由,行为足够节制

6、固执:排斥所有与性有关的灵活、温暖,表现出身体上的僵硬,直接就是性压抑

7、面子、嫉妒、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束缚自己的枷锁,人生要幸福,就要抛弃这些私心

8、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就是去爱、去工作

9、对父母的背叛和杀死:自己赚钱了或者赚了很多钱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和杀死

10、灵活性的丧失,也是表达对父母的忠诚或者不惹恼父母

11、定心持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灵活性)

12、诱惑别人来攻击自己而不是爱自己,而你为什么没有办法诱惑别人喜欢你、帮助你?是因为如果别人对你太好的话,会激活你的内疚感,因为你从来没有被别人好好的对待过。

13、早年家庭氛围的无聊,会让我不自觉去追求刺激

14、骗父母没有谈恋爱(恋爱背后的意味)

15、想象一下父母如果没了,你会变成什么样,状态是什么样的,想做什么事,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呢?

16、心理学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力的问题,也就是你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17、孩子要闹出的问题来转移妈妈的注意力

18、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在潜意识其实是希望孩子出点事,好让自己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重新建立连接

19、太快的改变,就是暴力

20、是自恋性融合。寻求自恋性融合,我跟他吃一餐饭,我好像就变成权威了,像有些人人格弱到动不动吹牛说他跟哪个明星、官员吃过饭。

=========================

21、大腿的僵硬,是对世界的一种防御,因为潜意识层面和世界融合的很深,似乎只有时刻紧张地准备着才能防止被伤害。

22、担心自己没钱,可能是惦记着父母的钱,也就是保持和父母的链接,也就是父母还是继续给自己钱。让自己没钱,就是送给父母的一个礼物。

23、因为我要保持没有安全感的状态,所以遏制自己赚到钱的能力

24、激发一个人更强大的心理资源,来挤压其他的不良的问题。

25、来访者的问题:(自我功能)匮乏、(内心)冲突

26、和整个世界的所有人、物的关系,在潜意识是融合的,而不是分化开的

27、孩子退学的动力学解释:不放心家里,而不敢远走高飞,回到家里监督不稳定的巨婴们

28、佛洛依德心理治疗三原则:中立、匿名、节制

29、精神分析是心灵自由的学问,是不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获得父母或者投射为父母的人的认可。

30、工作中过于严肃,是对闹点事的一种反向形成,对厌恶工作的防御,热爱工作的状态是会谈笑风生的

31、不敢享受、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的人,抑郁是最好的反叛,对赋予做事意义和功利的反叛。

====================

32、分离焦虑,我们上周说了什么,抹掉了我们分离了一周(套近乎)

33、比昂: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在那里等着

34、抄袭、模仿,或者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是潜意识当中的一种依赖性

=====================

35、如果你看一人特别不顺眼、看不惯(甚至难以忍受的地步),那么可能是你的投射,把你自己的问题投射到了那个人身上。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你身上也有,只是这个问题是你自己不愿接受的,那么当你看到别人身上也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非常难以接受。

36、口欲期:如果固着,就可能表现为对他人/机构的过度依赖;肛欲期:对他人、环境有过多的控制;俄狄浦斯期:发展爱与分享爱的能力

37、人格发展的判断:三个期(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使用的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利他),对新经验的态度(对新的知识、新的人格状态是否开放):体验新的客体关系经验

38、如果孩子病了,不管是身体上的病还是心理上的,父母大多数会有两类的反应,一类是把孩子交给医生或咨询师,希望赶紧吃药赶紧好;另一类是拒绝带孩子去看病,甚至就是不承认孩子是有病的。

这两种本质是一样的,都在于父母本身的人格,没法承受孩子所体验的痛苦,更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化解这些痛苦,所做出来的行为也都是在逃避,不管是吃药还是拒绝就医。

39、【融合焦虑】

先说自己不好,就是把别人本能级别要说你不好的欲望给灭了。这是潜意识层面和别人的融合焦虑。

哪怕只是同意你的观点,好像就没有自我了,这就是典型的融合焦虑。

40、弱小挨打,本身就是一种投射,在于潜意识层面,是想把对方打倒证明自己的强大,但又不想你看到我想打你,于是投射成你比我强大你要打我。

恃强凌弱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欺负比我弱小的人,来转移屈辱感和恐惧。

41、当你把一个人理想化以后,会更可能宽容他的弱点,因为我投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于是我并不希望这个“理想化自我”破灭,因为不想失望和痛苦

41-1、防御机制- 自我保护。

反向形成:被害妄想,是对爱的一种渴望,潜意识希望你是爱我的。觉得迫害自己的人,都是自己以前爱过的人。

投射:对未知的恐惧和敌意,会投射给未知的那个东西。把自己的敌意投射给别人,就会感觉到处处是危险的

=================

42、把对象投射成妈妈,自己就开始像一个小孩一样,弱化自己赚钱的能力,甚至是生活的能力,就像是一个婴儿等待着妈妈来哺乳一样。

43、在关系当中觉得累,可能是想要操控和控制,心里面很用力,于是没法在人际关系当中觉得很累(肛欲期)。

44、(被活着)把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按别人的意愿来活着。

45、看到孩子成绩下滑,父母可能会表现出言语、动作变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兴奋,因为孩子成绩下降意味着不会抛弃自己

46、父母不信任孩子:不是不信任,是不希望信任孩子,只有当你不值得信任的时候,我才能干预你;自己不自信,于是投射性地不信任孩子,其实是不相信自己

47、父母总是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父母自己,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不是任何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煤气灯防御机制)

48、不敢幸福,或故意表演出抑郁的状态:表演被内心的父母看,我过得不好,是向父母表忠心。当孩子自由、幸福、快乐的时候,父母其实潜意识会有被抛弃感。

不敢享受、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的人,抑郁是最好的反叛,对赋予做事意义和功利的反叛。

=======

49、对成长十分强调,实际却始终没有真正的成长,这就是一种反向形成。潜意识并不希望真的成长。

50、规矩和规则意识

51、自己的攻击性只有完全的朝向外,才算是活得淋漓尽致,比如遇到大事该怎么处理,如果是攻击性向外的人,就像武则天遇到这样的事,几乎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如果是攻击性向内的,习惯性攻击自己的人,就会显示出软弱和不知所措。

===========

52、提问是一种转移焦虑的方式,你就焦虑了,我就不焦虑了。

53、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要减少来访者的过度理想化的投射。

54、咳嗽有时候是攻击性无法直接表达而产生的躯体化的表现,我不能直接表达出我的不满,于是通过身体层面的咳嗽表达出来。

=============

55、咨询工作:永远不要直接回答问题(比昂)

56、奶奶的担心,会造成孩子替奶奶害怕做某些事情

57、动力学解释需要具有治疗意义,比如,你之所以自我设限,是因为你内心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所以得限制一下,就是在催眠来访者你本来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就具有治疗意义。

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投射,如果父母潜意识把你投射成是什么样,如果你不是什么样,就相当于背叛了父母。

58、把对老的忧虑,其实可能是对自己成长的恐惧。

==========2023年8月30日 更新

59、有些人故意犯错,是为了重复早年经验,想要得到惩罚

60、幸福高于自己能够承受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去破坏它,来维持人格的稳定。一个不要脸享受当下幸福的人,比一边享受幸福一遍内疚的人,要健康很多。

61、亲密关系的商业化,比如两个人相处时候的付出是不是对等,来自于父母的养育时候的功利性和算计有关。

62、对一个有严重“俄狄浦斯冲突”的人太好,可能会招来对方的攻击,因为你对他的好他没法承受,通过攻击你希望你对他坏一点或者不要那么好,来降低自己的内疚感。所以不要对一个人过于好。

63、不要让来访者认为你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们可能会攻击自己,而不是攻击咨询师。比如不要对抑郁症患者太好,这会加剧他们的自我攻击,因为你对他的好会带给他更多的内疚感。

64、让一个人向谁学习,因为那个人我更熟悉,也更好控制。也可能是在隔离和孩子的关系,因为中间隔了一个人,没有隔离的情况,是父母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向自己学习。

65、父母会在下意识让孩子重新尝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苦。

66、父母会把两个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当成是吵架而去急急忙忙去劝阻,可能是潜意识希望两个孩子间不要太过于亲密,所以他看到的两个孩子间的敌意不是孩子的,而是他自己的,他并不希望孩子之间亲密而把自己给抛弃了。所以很多成年兄弟之间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敌意,可能是来自于父母的这种愿望,他们通过行动把父母的愿望给表达出来了。

67、如果父母让孩子吃什么不吃什么的时候,孩子如果强力的反抗,就说明父母背后是在想控制,而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很多孩子的偏食,其实也是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不听你的来宣誓主权。

68、对孩子的健康如果有过度的担忧,可能在背后可能是有伤害孩子的愿望,在超我的打压之下就会演变成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另一种可能,他们真正担心是孩子的独立也就是把自己抛弃。

69、过度追求公平,可能是肛欲期过度控制的问题。

===========20230905

70、强烈地不愿意提前付费购买服务或产品(预付费),有可能是早年的分离创伤;

71、过度讨好是因为一个人压抑了很多的攻击性,然后投射性地以为别人或者关系也是攻击性的,为了防御攻击的发生,所以经常以讨好的姿态来应对关系。

反过来,过度讨坏,在心理层面是对融合焦虑的防御。还以高中女孩为例,她们每天被父母摆布生活,不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那么在心理上就被父母融合得太厉害,之后走到另一个极端,以干坏事的方式象征性的把父母推开。

放眼到日常人际中,从讨好到练习讨坏,本质上都是自我受到了威胁;而讨坏,是为更多成为自己所作出的最后努力。

72、大腿部分持续、不自主地紧绷,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动力学解释?

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可能产生紧绷,如果是大腿部的紧绷,意味着似乎你并不安于任何一个地方,总是下意识紧绷双腿的肌肉要逃离,没法真正安心地待在一个地方,走路、工作、即便是在家里也是一样,这种逃离可能并不是要逃离一个地方,而是在象征层面逃离父母的愿望,相信一点,他们不会也不能伤害你,没必要去逃离什么,安心待在一个地方就可以。

73、为自己服务做事为什么不尽心尽力?

为别人办事会竭尽所能,但是当让自己办事的主体是我自己的时候,似乎动力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自己的认可。似乎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而不需要想自己证明。但是一个人活着,要的就是帮助自己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保护自己、帮助自己。

74、不去跟别人比 跟自己比,很多人一生都在和别人比较,从幼儿园到老去,活在想象的别人眼光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75、一个东西想要但知道不会得到,就会去找一个替代的,虽然这个替代可能没有最早想要的那个东西。

===============20230906

75、面质来访者不容易意识到、注意到的东西,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尤其是自我功能正常的人

76、只想知道怎么办,其实是在回避问题(比如关系)本身——是什么、为什么。

当问别人怎么办的时候,潜意识把决定权、责任外包给了别人。

77、一个人表现的不自信,其实是在勾引别人看不起自己

78、瞧不起别人的人,本身是自己自身的自恋受损了,于是去瞧不起比他差的人,来弥补自己的自恋,(他处于鄙视链中间的一环)。有差异之心本身就包含了自我攻击,不是攻击自己,就是攻击别人。可能一面在膜拜别人,一面在鄙视别人

=============20230910

79、责任和爱是相反的,如果父母强调对孩子的责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爱的一种防御,当我们对孩子说照顾你是我的责任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虐待,因为没有爱,所以才需要用责任来驱动自己,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是爱孩子的,也就不需要责任这种东西了。

80、如果夫妻双方或情侣双方吵架,主动找对方和解会产生羞辱感的话,那么可能在于小时候他的妈妈给的爱是有限的,而他要去主动向妈妈索求爱是让他感觉到有屈辱感的。而在夫妻情侣这种亲密关系中就会激活这种感觉。

81、当一个人说自己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时候,他可能是在潜意识层面和爸爸妈妈说,我是不会离开你们的,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

比如我如果过上了好日子,就好像抛弃了某个人;如果某个人过上了好日子,我也会觉得被抛弃了,也就是似乎只有“共苦”的时候才能保持你我的链接,而当其中一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时,在潜意识层面我就体验到被抛弃了,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就会潜意识牵引一个人不让自己过上幸福有钱的生活。

82、如果一个人在早年和原始客体打交道的时候经常被拒绝,那么他们在和别人提要求的时候,会隐含着让别人拒绝他,比如我们会感觉到,有些人和我们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几乎无法拒绝,而有些人提要求,我们会很容易做出拒绝,因为他们在勾引我们拒绝他(邀请别人拒绝自己,其实就是在重复早年的经历)

83、在家庭中,最好不要赋予孩子以维护家庭稳定的功能。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831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