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今天回看了《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里面有一个话题非常精彩,各位大师之间的对话,用文字记录一下。

这个话题就是,用小说笔法写散文。这是作家们公认的一种好的写作方式。因为提及小说,读者总会对情节有所期待。苏童说:“作家和读者之间有一张看不见的契约。”为什么很多人不爱看新小说派,就是因为它违背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契约。

P.S.所谓的西方新小说派,是指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旨在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对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代表作   有《马尔特罗》《黄金果》《在迷宫中》等。

提到当代散文,就不得不提鲁迅和周作人。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周作人的《初恋》《苦雨》为例,文中既有生动的人物刻画,也不乏对时代的思考。余华表示:“如果想要了解鲁迅的情绪,最好去读《野草》;如果想要了解鲁迅的思想,那就去读他的杂文。”而苏童则用完美来形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他们的散文给我们文学史的贡献,确实是了不起的。”

无论散文还是随笔,貌似大家都是出于对阅读的需要,但其实是一种对读者的情感按摩。对读者来说,在情感上来一些打动和感动非常有必要,也是读散文的目的。

散文是一种感觉上的体验和交流,它可以把一个很小的感觉放得很大,不依赖于情节和故事。所以如果纯粹的散文只描写风景或者其他,就会显得太单薄,散文一定要承载着另外一种东西,例如用散文的方式来写历史、文化、哲学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写历史,还不能陷入到历史里面去一味地写历史,这样很容易变成一个史料的堆积,必须要有现代性、思考性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或者像罗兰巴特,他有一个集子叫《埃菲尔铁塔》,是思想性的,写得非常好,像回忆录一样的散文。他写埃菲尔铁塔:

莫泊桑曾经常在埃菲尔铁塔餐厅上用午餐,然而他却不喜欢铁塔,他常说:“这是在巴黎唯一看不见铁塔的地方。”说来,在巴黎,要想看不见铁塔,那就必须较空心计;不论什么季节——透过朦胧天色‘雾霭、云气、雨丝、阳光,不论您在什么地方,不论您与铁塔之间隔着什么房脊、穹顶和树影构成的景致,您总会看见铁塔……

在名为《写作与救赎》的本雅明文选里,收录了本雅明一篇关于普鲁斯特的文章,叫做《普鲁斯特的形象》,大约有一万多字,其实是可以把它当成一片散文来看的。因为他在分析普鲁斯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类似幻觉的感觉,本雅明分析,由于普鲁斯特有哮喘,所以晚上会呼吸困难,当年正值19世纪末,医疗条件很差,他吃了一种止咳药,服用之后经常产生幻觉。所以,在他小说的意象里,也充满了幻觉。

所以在普鲁斯特的小说里,会写道:早上醒来后,阳光进来的时候,窗户上插满了羽毛。又例如,他描写自己睡在一个新的枕头上,就像睡在自己童年的脸庞上,清新、娇嫩。

所以本雅明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也完全不像一个评论艺术家所写,虽然也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但是它更像散文,也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篇散文来读。

苏童补充道:“本雅明自己也写散文,他写的《驼背小人》就是散文。”祝勇对此也很认同,他说法国的评论家和散文家是不分的。包括很多新浪潮的导演所写的作品,其实也是散文。

祝勇特别推荐读者能够多多阅读散文,他认为散文是作家与世界的对话,读散文就是阅读世界,或者说是跟世界对话的一个直观方式。有些散文不会直接影响你,但是它会扩大你的视野,会增强你对散文的思考,让你的散文的笔调变得更加深沉和丰富。例如,冯骥才关于历史文化的散文(《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张承志关于对黄土大地表述的散文,史铁生赋予哲思冥想的散文,他们对散文宏观的把握,以及散文里散发出的力量感,对祝勇散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苏童说:“最好的小说和散文都有一种突袭感。”苏童提到自己读过一篇文章,讲述作者跟父亲关系非常不好,文章最后写道,他在父亲去世大概一个月的时候,看到盥洗台上有一只父亲生前的剃须刀,他无意当中把剃须刀的盖子打开了,他父亲的胡须茬从里面掉了出来,他说那就是父亲的味道。

对苏童来说,这中描述就是一种突袭感,会让人全身一“麻”,用这样的方式去描述生命的延续,这种细节本身又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就需要作家有非常强烈的敏锐性,并且一定是经过亲身体验的,这种感受虚构不出来。

余华说,文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真实,无论荒诞也好,写实也好,都是为了寻找真实。罗兰巴特在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让余华产生过突袭感——罗兰巴特写道“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好的散文就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给人带来有冲击力的感受。

蒙田喜欢讲故事,比如他在《蒙田随笔》里曾讲到过一个关于宽恕的故事。当年德国的康拉德皇帝,率兵围攻巴伐利亚公爵盖尔夫,不顾对方如何卑躬屈膝迎合他,他赐予的最大的宽恕就是允许那些同公爵一起受困城里的贵妇人,徒步安全撤离,并随身带走她们能带走的一切东西。结果当城门一打开,所有的女人都背着她们的丈夫走了出来,最后康拉德为之感动,赦免了巴伐利亚公爵,让他们全部离开。——这同样也是一个可以击中人的描写。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85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