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这么有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举行《清明上河图》的展出时,人们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伍,只为看这幅名画一眼。
《清明上河图》何以如此有名?除了画作本身的技艺高超,再现了大宋王朝的繁华盛景之外,画作本身的颠沛流离,五次入宫,四次被盗的坎坷经历,也为这幅画增添了神秘沧桑的色彩。
而且,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这幅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解读,也使得画作更加神秘,引来更多世人的好奇。
首先,画作内容丰富,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和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
打开《清明上河图》,从右至左,像是一个超长的电影镜头:郊外、汴河、城区。一点点推进,把汴京城曾经的活力与呼吸缓缓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
画面开端,
河滩,野树,路上有一只驴队负重而来。人们仿佛能听见毛驴和它们的主人沉重的脚步与呼吸,由远及近。
转弯,穿过小桥,走过几间屋舍,即将来到汴河边。
宋朝的工商业十分发达,许多物资依靠汴河往来运输,由此汴河船只众多,两岸的商业街也很繁华。
我们看河里的船只设计精良,有载客的,有拉货的。岸边除了装货卸货的人们,还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
再向左侧,就是全画最为引人注目的虹桥,以及桥下穿行的船只,这也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的一段。
桥下大船忙于过桥:船前的人撑篙转向;船右有人拼命拉绳子,有人用杆子戳住桥底面;船顶的人则快速放下桅杆,忙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虹桥之上,看热闹的,帮忙拉纤绳的,做买卖的,骑马坐轿步行路过的……
呼喊声,叫卖声,甚至争吵声,似乎还可以透过画面,传递到我们的耳朵里。
随后,河水转弯而去,船只也随之远去。
画面左移,街道上的商铺明显档次提高了,开始有卖名品的店铺了,比如香料店、大型的酒楼等等;路上也多了有钱人,穿着华丽的,骑马坐轿的。
你以为,现在就是汴京城了吗?那可要继续向前走。
看看,到这里才出现高高的城楼。城楼下,一对骆驼队正载满货物,向城外走去。
画面上方的商铺应该是一座酒楼,已然是上下两层的了。
楼下的人群,说书的,看相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穿行路上,热闹非凡。
全画最左侧的上方,是一家诊所,“赵太丞家。”楼上露出太师椅和字画,显示出主人的富贵高雅。
整个画面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画家的技法。
《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达5米多,为绢本淡设色画。
整幅画以工笔手法,对人物、动物、建筑等方面的神韵都把握得极为生动。
画面上颜色浅淡,却丝毫不影响画家对繁华盛景的描绘。
纵观整个画面,由荒野中走来的驴队,到渐渐繁华,最终在城内盛景中戛然而止。大幕骤然落下的那一刻,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从喧嚣中彻底走出来,空留下一声声的叹惋,多么像北宋王朝的命运啊!
除了画面本身,历代名家的题跋款印也是值得探秘的,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其次,历经近千年,无数的人对这幅画进行了各种分析,认为画家在重塑汴京繁华的背后,也讲述了许多的故事,隐含了许多内容。
其中,议论最多的,就是画家借助画作,对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进行了委婉的劝谏。
比如,
古代都是木结构的建筑,所以火灾隐患一定要注意排除。
可是我们看这座望火楼,空无一人,形同虚设,可见管理之疏忽。
再比如,
虹桥之上,骑马的武官和坐轿的文官狭路相逢。看他们各自仆人的姿势,有人分析说,这是他们各不相让,隐喻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我看他们的姿势倒不像打架,而是在指挥怎么错开。况且以国人爱看热闹的特性,若是有人打架,不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你看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哪有围观他们的意思呢?
所以各抒己见吧。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列举了。
总体的意思,就是张择端以画为谏,指出了北宋当时繁华背后,尖锐的社会矛盾。
另外,这幅画命运坎坷,几经易手,仍然奇迹般的流传到了今天,也增加了画作的传奇色彩。
画家张择端,其生平只在题跋中略有记述,其余都湮没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他将这幅画呈给宋徽宗后,宋徽宗提笔在卷首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金灭北宋,汴京沦陷,这幅画就落入金人手中。
到了元朝,被管理者用赝品偷换出皇宫,并多次转售。
明朝时,此画被严嵩强取豪夺。
严嵩被抄家后,画作重新归入宫廷。
后又为大权在握的太监冯保所有,至于是皇帝赐予,还是偷走的,就不得而知了。
等到清代,此图又在对毕沅的抄家中,被纳入清宫。
清朝灭亡后,溥仪将其偷运到长春。
后来日本投降,溥仪仓皇逃走,此画流落民间,辗转为东北博物馆收藏,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博物馆。
1953年,此画转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淡讲述的历史,其背后风起云涌,起伏跌宕,完全是一部被名画穿起的传奇故事。
一部名画,说不完的话题,这就是《清明上河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