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djc | 夜读拾零:关于“三让徐州”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他的《丙辰札记》中曾评论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而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援引了章学诚的这个论述。

“陶恭祖(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章节,自该书问世六百多年来,这个故事长期为民间所乐道,但根据章学诚的评论,人们不禁又产生了合理的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陶谦为什么要把“徐州牧”让渡给刘备呢?这个“徐州”,是否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参看正史和其他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三国演义》是这样讲述这段故事的:

曹操任兖州刺使后,派人到琅琊(今山东临沂附近)接取父亲曹嵩一家老小。道经徐州(时州治在今山东郯县)时,州牧陶谦想要结交曹操,除设宴款待外,还派部将(原黄巾降将)张闿率兵护送。行至华、费间(今山东费县附近)那张闿因见嵩的车辆中有不少财宝细软,顿起歹心,竟杀了曹嵩一家,劫取财物,逃奔淮南。曹操闻讯后悲愤交加,认定是陶谦蓄意所为,遂率兵徐州复仇。“所到之处,尽行杀戮”。太守陶谦在向曹操解释无效的情况下,自觉兵力难敌,分别遣使紧急向北方的青州田楷和北海孔融求救。恰巧刘备此时正在孔融处,应其之请,两人于是先后分別率援军奔赴徐州。

“玄德入城,陶谦接着,共到府衙。礼毕,设宴相待,一壁劳军。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玄德离席再拜曰:’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谦曰:’此老夫之实情也。’再三相让,玄德那里肯受。(《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一让)

“正商议间,忽流星马飞报祸事,操问其故,报说吕布已袭破兖州,进据濮阳。操闻报大惊曰:’兖州有失,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即时答书于刘备,拔寨退兵。…且说来使回徐州,入城见陶谦,呈上书札,言曹兵已退。谦大喜,差人请孔融、田楷、云长、子龙等赴城大会。饮宴既毕,谦延玄德于上座,拱手对众曰:’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玄德曰:’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糜竺曰:’今汉室陵迟,海宇颠覆,树功立业,正在此时。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刘使君领此,不可辞也。’玄德曰:’此事决不敢应命。’"(《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二让。)

“却说陶谦在徐州,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使人来小沛,请刘玄德商议军务。玄德引关、张带十数骑到徐州,陶谦教请入卧内。玄德问安毕,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使孙乾、糜竺为辅,陈登为幕官;尽取小沛军马入城,出榜安民;一面安排丧事。玄德与大小军士,尽皆挂孝,大设祭奠。祭毕,葬于黄河之原。将陶谦遗表,申奏朝廷。(《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三让)

我们再来看看陈寿的《三国志》是怎样记述这件事的:

“兴平元年(194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郑,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武帝纪》)

“初平四年(193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是岁,谦病死。”(《三国志·陶谦传》)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三国志·先主传》)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陶谦“三让徐州”是否确有此事?

从《三国志·先主传》中,我们看到:在曹操兵臨徐州的危机时刻,陶谦急切地向“东屯齐”的田楷求救,楷与刘备激于义愤,遂发兵徐州。陶谦在感激之余,见刘备仅“有兵千余人及乌丸杂胡骑”,立即把自已的四千精锐丹杨子弟兵拨给了他,这极大地感动了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刘备,遂促使他作出了“去楷归谦”的决定。接着,陶谦又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请他驻札在小沛。之后,陶谦病危,交待属官麋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表达了希望刘备为继任徐州牧的意愿。刘备对此先是以淮南袁术相推托,后在下邳陈登、北海孔融等人的劝说下,才“遂领徐州”。这里虽然只有陶谦的临终“一让”,并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有许多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三让”情节,但作为事件主线索的曹操兵伐徐州复仇,陶谦战败,临终“让徐州”于刘备等,这些都是真实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陶谦为什么希望刘备继任徐州牧?

我们可以看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地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时的徐州,“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水陆交通便利。它东临黄海,北可威胁河北袁绍,南可攻击淮南袁术,西可进袭兗州曹操。象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素有荡平海内、觊觎天下之心的曹阿瞒,即令没有发生其父曹嵩被害的事件,他能放过?至于陶谦,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似乎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陈寿似乎认为陶谦处理内外事务均欠妥和无能,而裴松之则似乎认为陶谦是一个忠厚长者。不过不管怎么说,陶谦在选择刘备作继任人这一点上做得是对的。因为第一,“人贵有自知之明”,他自度不是曹操的对手;第二,“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环顾天下,能与曹氏抗衡的确实只有枭雄刘备;第三,刘备此时已赢得了以徐州别驾麋竺为代表的官员和以陈登为代表的徐州本土派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徐州无虞,陶谦别无选择,只能是刘备。

第三个问题,陶谦“三让徐州”,指的是否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一下“徐州”州治的变迁情况。

“徐州”最早是作为地域的名称出现在《尚书·禹贡》中的。其范围大致为今天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一带。公元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其中包括徐州剌史部),而不常所冶”。迨至东汉,“仍分天下為十三部…徐治郯(今領郡二、國三:曰東海郡…;曰廣陵郡又有泗水國…;曰琅邪國…;曰彭城國…;曰下邳國)”(《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二》),这时的徐州刺史部大致为今天的山东东南部和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州冶驻郯(即今山东郯城县)。公元194年,刘备将州治移驻下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魏明帝在位时(公元227-239年),州治移驻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按常理,刘备移驻州治应该在陶谦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死后进行,因此所谓《三让徐州》时的州治当时应该还是在郯城。而且这里所指的“徐州”,是指的包括“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在内的徐州刺史部所辖的“二郡三国”的广大地区。(2023.9.26)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30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