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铜铃、倒钩铜矛和偃师二里头铜器——“大河流金”特展小记(三)
三、中国最早明确使用复合范铸造的铜器——陶寺铜铃
陶寺铜铃现藏于2023年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M3296号墓,墓主人骨c14测定为2085B.C. ±130年,铜铃含量测定为97.86%的铜,是纯度较高的红铜制品。
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明确使用复合范铸造的铜器。
铜铃出土于陶寺晚期的小墓,墓主人为50岁以上男性,身无长物,仅有铜铃陪葬,在其左侧股骨与耻骨联合之间,铜铃外表有清晰的用布包裹的痕迹。陶寺中期遗址发生了严重的毁墓情况,有可能墓主人是通过捣毁中期大墓得到的铜铃。
陶寺铜铃没有铃舌,其年代和使用方式仍然是未解之谜。
四、倒钩矛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
“大河流金”展厅里有一件出土于青海省西宁附近的沈家遗址的倒钩矛,体型巨大,长61.5厘米,宽19.5厘米,被称为“中国矛王”。
矛中间有脊,銎qióng柄端口有三圈凸弦纹,内有木柲bì的残迹。这件矛出土于齐家文化的灰坑中,年代约在1800B.C.~1600B.C.(有争议)
这种矛最显著的特点是銎qióng柄上有一个曲状倒钩,这种兵器不是中国式样,而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特有的器物。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2200B.C.~1800B.C.在阿尔泰山异军突起,随即在欧亚大草原上广泛传播,地域跨度很广,西到乌克兰草原,东到南西伯利亚,南到中国的新疆、甘青地区,乃至中原。1600B.C.时,被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了16件倒钩铜矛,有学者认为:倒钩矛在中国的发现,以实物说明了中国冶金术来自欧亚草原文化。
中国发现的倒钩矛几乎都经过了改造和创新,例如都不开刃,不是战争的实用兵器,而是礼器。
五、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
中国青铜技术成熟以河南偃yǎn师二里头文化遗址(1735B.C.~1530B.C.)为代表。
据统计,二里头遗址共出土铜器131件,除了相对简单的工具类如刀、锥、凿,还有复杂的容器、乐器和兵器,另有用途不明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在二里头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遗址,位于遗址的四区,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出土了陶范、坩埚、铜渣等铸铜遗物。
二里头铜器铸造与齐家文化多为单范或双范不同,多数器物采用了合范浑铸。铜容器最能代表当时的铜器铸造水平,采用了内外范结合的复合范技术来铸造。
二里头铜器的技术特征为:器型不大,器壁匀薄。壁厚控制在1.0~1.5毫米之间,而且很均匀,这样薄的器壁表明二里头陶范制作过程中变形很小,内外范的定位相当准确,而且使用合理的浇注工具,控制合金配比以增加流动性。
二里头为中国青铜时代高度发达的铸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夏代在山西的遗存主要是晋南夏县的东下冯遗址,铜礼器只出了一件铜爵,出土于东下冯六期(二里岗上层早商时期)规格最高的墓葬M4,圜yuán底,带状鋬pàn,三棱形足,为典型的早商风格,自流至尾长14厘米,高12厘米。未见过图片或展出。
展厅里的一件短流爵为征集品,来自夏县裴介镇辕村遗址,现藏于运城博物馆。器高14.5厘米,平底,束腰鋬pàn,三棱形足,从器型上看早于东下冯遗址出土的铜爵,是山西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