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宗教观

蒲松龄的宗教观

於恢

道教鼓励人们享受人间的欢乐,所以人们都乐于成仙,蒲松龄的《劳山道士》可算是仙家的典范。王生负笈远游,希冀遇仙,他的目的很世俗,就是为了追求人间的幸福。这和佛教放弃荣华富贵不同,道教是为俗人服务的,而佛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鸦片。

乐生恶死,好逸恶劳,这是人的本性,谁也不希望遭受苦难。那些所谓要用苦难磨砺自己的人,其实不过是在勉励自己,谁也不希望一直都处在苦难当中。即使是唐玄奘,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彻底脱离苦难。

王生想要不劳而获,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试看那一位劳山道士,素发垂领,神光爽迈,显然已经经历过多年的修行。道士与两个好友饮宴的情节是本篇的精彩部分,剪纸就可变成月亮,一双筷子竟然能化成嫦娥跳舞。在作者神妙的笔下,劳山俨然成了一处人间仙境,读者至此,无不心向往之。

作者在《聊斋志异》的自序中怀疑自己是老僧的后身,但在聊斋故事中,有法力的往往都是道士。作者应该更倾向于佛教,在聊斋故事中,往往是《楞严经》或是观世音这些佛教事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者笔下的和尚却大多世俗庸陋,甚至可恶。

也许作者是有意融合佛道两教,亦或是作者不过把这两派宗教作为一种工具罢了。如果蒲松龄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那么他绝不愿意随意拿宗教调侃,聊斋文字是高于宗教信仰的,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785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