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总集篇
这张画一眼看上去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画风了,实际上这种画风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大众的审美是一直在变化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画风还是吃香并不代表人们的审美就止步不前,更多的原因还是在这个画风本身,有着经久不衰的美,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有人会在“大众画风”这点上对一副画发起抨击,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毫无疑问,大众的便是商业的,鉴赏的成本越低便就越安全,这也会让“大众画风”更加大众,这是种良性循环,或者说是恶性循环吧。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艺术的诞生已经那么多年了,产生过多少画派,又有多少画派能够让人接受呢,二次元这种扁平的风格也有数十年的历史,这期间有许许多多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能从这期中杀出重围成为大众画风毫无疑问,就是就好的。
不管是商业上的选择,还是对一个画师的学习成本来说,直接选择符合大众审美的画风是不二选择。
让我们再回到画作本身,人物的动态,背景,色彩,这是继角色和画风之后看到这张画会关注的地方。
这张画的动态并不复杂,对人体透视的要求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就很简单,人物动态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的美。美可以很具现,胸部,腋下,后背,肚子,胯部,臀部,大腿,手臂脚掌,以上选择一样让动态去凸显都会让画作赏心悦目且美。
但这样会不会媚俗?不禁会思考。我的答案是不会,广为人接受的美便是俗的,这是褒义的俗,但也总不能仅此而已,这也是人们所要追求的地方,既有浮于表面的美也有要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的美。
就好像要求别人既要外在美也要内在美一样,人们对美总是贪婪的,也不是用一句无可厚非就能概括。
动态的第二目的是表现人物,这里可以指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状态和目的,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画面的固有色是服务于构图的,环境色当然基于环境,但光!不论哪幅画,光永远是画师的灵魂,光的颜色,强度,面积,方向,不同的光会诉说不同的故事,让居于其中的人物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能够决定整张画的基调,也就是画本身。
光可以是硬边或软边的纯色色块,可以是大面积的渐变,是线条,光可以是正片叠底,是叠加的,是柔或强,是线性加深的,是颜色减淡的。光也可以是透明图层,留白的光本身就是对空间的极大利用。当然,光也不一定要符合逻辑,暖色的环境点缀上几抹冷光,人物背光却在不合理的地方上出现直射的光斑,明暗交界的暖光过渡真的会很浪漫,我相信,这便是魔法,这便是画师想通过光来传达的思想,也是画师的灵魂所在。
画面中光和环境色的灰度对并非统一的,在画面的周围对比度会低一些,越靠近视觉中心对比度越高,并且固有色的饱和度和冷暖对比也会愈加强烈。
构图可以浓缩成一个词,视觉中心。颜色,动态,背景,乃至光,都在服务构图,也就是视觉中心。画面复杂的时候怎么降低观看成本一直是画师的重要课题。
或者给予观看的顺序,第一眼肯定是视觉中心,然后到第二视觉中心,然后到第三和第四,画面一定要主次分明,主次是通过对比和引导来实现的,如何对比又如何引导呢,这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的明白。
最后来说说背景,这里的背景指的是画面中除了人物之外的场景,既然是场景那当然会有前景中景远景。场景是构图导向,人物导向,环境导向,可以是虚和次的,也可以作为视觉中心。
建筑要基于透视,室外场景基于构图,鲜花是必不可少,要是有鸽子会更好一点,其实人物身上的装饰也可以是场景,在应该的地方打上一层模糊,弱化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我说这就是景,瞳孔里面是什么,是安河桥水,是灰与幻想。好吧好吧,就算只是脚底下的一层简单阴影,能画出来也很厉害了呢,要画大透视,要画大场景,鱼眼和广角,旋转楼梯也安排一个,要把书架填满,浴室的五彩瓷片,要学会画云彩和波浪,但就算是山脊,也要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是基本的基本。透视空间拉起来,地板和人物的大小比例要正确,光影也要符合透视哦,再放下一面镜子,这样空间会被拉伸一倍,拉透视线的手在不断颤抖,加油,镜子别放歪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