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找不到生活的勇气,就去看看《平凡的世界》吧
《平凡的世界》主旨:人生的苦难,读来有些沉重,但不同于余华的《活着》那般令人绝望,这本书的基调始终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不管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地负重前行,总让你觉得劳动就有希望,全身心投入就是所有烦恼的避难所。
本书采用多人物视角,将不同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心理、苦痛刻画得极为生动,真正展现了对于“众生皆苦”的悲悯。但即便是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最贫穷的一家人,也有其温暖和快乐。孙家是村里最贫穷的人家,但他们互助互爱,还有金俊海一家的诸多帮助。孙少平孤身在外,每天只能吃最差的饭菜,还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心,但在这样的境地之下也有一个同类郝红梅给他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和念想。念想,是啊,念想,人不就是靠着念想而活着的吗?
写人。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少安、孙少平和田晓霞。孙少安是农民阶级艰苦奋斗、逆天改命的典型,13岁扛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最终在改革开放、加速建设的时代红利下赚得盆满钵满。孙少平则实现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变,从农村走向了城市,甚至还和省委副书记的女儿谈起了精神平等的恋爱。他深信人不是由身份和工作定义的,他的自尊和他身上那股吃苦耐劳的劲头想必一定感染了很多人,但他的故事却也是最让我深深悲痛的。他想法比少安多,思想也更开阔,但他看了这么多的书,还有一个见多识广的女朋友,却无法看到社会变革中的巨大机遇,而甘愿一辈子守着如此凶险的煤矿,不再去寻别的出路,多少让读书人感到一丝绝望或者说失望。而他感情的归宿也从充满理想主义的晓霞到现实主义的惠英嫂,这大概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或许没有感受过那样日日高悬的生命威胁和巨大的劳动强度,很难体会他对于一个温暖的家的渴望。田晓霞,我的晓霞啊,她是这个苦难世界的一束光,是作者造的一个梦,但最后却又由作者亲手打破,或许在梦碎的时候我在孙少平身上所看到的很多希望也跟着破灭了……
写情。家人之间互相托举的患难与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慷慨仗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恋人间的青涩甜蜜,孙少平路见不平的少年义气;老人的孤独,青年的不甘,得到的抗争,失去的悲痛,背叛者与被背叛者的痛苦拉扯,一个“情”字,串起了这整个社会……
写时代。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更替,对社会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社会层面,集体生活时期,大家都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了,但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有人发家致富,有人依然破衣烂衫,有的地区焕然一新,而很多山区依然穷得每年饿死几个人。普通人的光景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抬不起头的地主后代,在改革开放后终于出人头地;而以前耀武扬威的斗争干部,在新时代成了闲职,失去了往日的威信……
写绝望和希望。之所以不同于《活着》,是因为《活着》总是在你觉得充满希望的时候给你绝望的一击,而这本书不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刻画苦难和绝望,却总是在最绝望的时候给你巨大的希望。比如孙少安,爱情已不可得,穷得更是娶不起媳妇,却偏偏能一次相中一个贤惠、一心爱他而又不在乎物质条件的秀莲;李向前,多少年的求而不得,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也永远无法继续了,却偏偏在他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收获了家庭的幸福;孙少平,贫穷,为了养家糊口,即便以全省第3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也不得不放弃,但晓霞却像光一样照亮他的生活,给他带来知识和通向外部世界的一道窗口,让你不由得相信他还有无限的希望……
我想,如果你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或者充满苦难,那么这将是一本最佳的读物。它将告诉你,不管看似多么无望的生活,也有温暖,有希望。或许我们活着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存有念想!哪怕这个念想很小很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