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随笔之叶采《暮春即事》
南宋诗人叶采的这首七言绝句,笔调轻松,语言平易,是引导学生入门学诗的佳例之一。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春末晴日,雀叫叽喳,引发了埋头书案前苦读的诗人兴致。如何起诗呢?简单,从身边寻常事物写起即可。眼睛看到什么呢?看到能代表暮春的景物有什么呢?看到的典型事物品类有动有静,有植物有动物吗?如果选择困难,就先从引发自己注意力的事物起笔吧:雀鸟叫声啁啾,轻灵的身影在书案上倏忽移动,“双双瓦雀行书案”。
首句“瓦雀”偏正关系,瓦檐飞雀,与人共处,和谐融乐,言简意丰。“双双”巧用叠词,音韵轻快,富有韵律感,同时又呈现出雀鸟成群组对的意趣。次句选用“杨花”对“瓦雀”,“点点”对“双双”,“入砚池”对“行书案”,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画面形、声、色具足。雀影双飞“行”书案,生趣灵动,人鸟两相宜,何其自在;白絮点点“入”砚池,柔婉多姿似添媚,雅趣何逊红袖添香?
一般来讲,景足人见,人亦为景。那么,诗人想把一个什么样的“人象”置于画面中,是需要一番考量的。晏殊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双飞燕”反衬“独立人”的落寞孤寂;杜牧说“尽日无人看微雨”,以“无人”托出自己独自赏景的静幽;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自问自答形式委婉表达自己绵延不尽的亡国深愁;李清照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用白描手法直接刻画自己在一分一秒里的痛苦煎熬;辛弃疾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宏愿难以实现的无奈与悲愤;柳永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抓住细节,刻画出有情人间的难舍难离……举如此多的诗句,只为抛砖引玉。如果思虑不清,把现状写进去即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诗多留心以“象”入文,往往能自出妙境。即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坐于窗前读《周易》,闲淡无求,沉浸其中,竟不知不觉“春去”已多时。从中,既可见《周易》之义理精深,令诗人如痴如醉;又可见诗人沉浸学理,不图名不逐利的高雅情操。再通读一遍全诗,人闲读,雀闲飞,花闲落,一幅“闲”象毕现。而从“闲”象中,我们能读出那份“自在”,人自在读书,雀自在鸣飞,花自在飘落。
“象”达“自然”,“自然”成“象”,可谓妙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