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西游(二十三)问心知对错,见性致良知
第七十八回的标题是“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本回比丘国王听信鹿精国师的挖心妖言,试图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面对强权的不仁之举,最现实的做法是先保护好自己。就像八戒一样,明哲保身,然后默念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就和现实做了妥协。
可如果我们有意愿去改变权威的不义或不仁之举,又该如何呢?
1.目标在于改变不义,而非对抗权威。我们现实的思维方式,往往觉得权威和不义之举是绑定的,因此如果以对抗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否定不义也就是否定权威,而自身实力又难以撼动权威,自然觉得不计可施。正如八戒所言,“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只要过了心理关,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坐视不义和不仁的发生。但如果我们试着把权威和不义进行拆解,就有了打破困局的思路。这里就需要借鉴沙僧的思路,沙僧道:“等明早倒换关文,觌面与国王讲过。如若不从,看他是怎么模样的一个国丈。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未可知也。”沙僧巧妙的把锅扣在了妖邪身上,而给权威的私心找了台阶下,这样的剥离就使不义之举失去了权力的加持,也就为后来营救孩童找到了突破口。
2.洞察并挖掘需求背后的动机,你可以把观念卖给整个世界。比丘国王的需求是要小儿的心给自己做药引,但背后的动机是长生。而基于这一动机,鹿精给的方案是以唐僧心肝作为国产替代,而悟空的方案是借助鹿精主人寿星的仙枣配以自己的佛法化解。通过以上两步走,师徒们顺利宣扬了佛法,并成功解了比丘国的孩童生命之危。
3.以致良知为引,用世俗智慧保护心中信仰。面对八戒的麻木不仁,唐僧说:“我出家人,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么这昏君一味胡行!从来也不见吃人心肝,可以延寿。这都是无道之事,教我怎不伤悲!”在强权面前,唐僧敢于直面,不惜以身犯险也要维护心中良知,这才是改变困局的根源。
本回中,鹿精所言小儿之心乃是长生之引,以千万孩童之心换帝王长生之心,其实这种谬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对于生态的竭泽而渔,比如战争。而唐僧的善心又比孩童之心更佳,这其实表明了吴老对于价值位阶的排序,即善良之当下为重,未来之发展次之,君为轻。而为了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就需要通过以上三点方法论来实现。
联想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问心》,心脏中心的医生周筱风无论在处理医患矛盾还是办公室政治,又或是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抉择,都再追问自己的良心,并用挖掘动机的方式化解了很多世俗中的问题。比如在处理医患矛盾时,患者家属的需求在于解雇态度不好的护士韩笑,但背后的动机却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需要和病人尊严的维护,医生在洞察这一需求后,将韩笑专业细致的一面对冲了患者家属的不良印象,也就避免了一场难堪的冲突。又比如患者张雨熙的丈夫田磊不愿意通知患者父母,医生百般劝说都无济于事,但其内心的顾忌在于患者父母本身并不看好他们的婚姻,如果他们相见会有不必要的麻烦,而周筱风医生正是洞察了他的顾忌动机,暗示如果不通知会惹起更大的争议。最终田磊将联系方式提供给了医生。用以上方法可以解释和拆解剧中以及生活中的很多小技巧。
所以,问心知对错,但求无愧;明性致良知,力争破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