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庸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通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月亮就在那里转着。
孔子以前是,以后也是,现在也是,将来也是。
只是将来有多远,天知道。
在天道之前,月亮就是那个月亮。
人之看月亮,是慢慢圆得,也是慢慢玄得。
孔子有从一个热血有志青年,历经世事,不惑、知天而耳顺,志笃,水静但深流。
孔子一生,修身,尊礼,求仁,止于至善的境界就是中庸了。
孔子以后,曾子著《大学》,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言,虽不是孔子所言,但从了孔子的教诲。
子思,也就是孔伋,孔子嫡孙,孔子托付曾子教导,时孔子儿子孔鲤已先孔子而去,著《中庸》,延承了孔子衣钵。
中庸之于孔子,就是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所谓孔子教人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得也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为人处世之神。
只是孔子之中庸,对于常人,只能意会,但难言传,言传之后就变了,形依旧,但神不存了。
孔鲤在孔子眼里一生平庸,所以得孙孔伋之后,尽了全力栽培,只可惜,孔伋四岁,孔子就死了,也难说教了孔伋多少,所以才托付曾子。
孔伋能著《中庸》,终是曾子没负孔子。
“当时只道是平常”。《中庸》出,被编于《礼记》。
“沉思往事立残阳”。后世遥望孔子,才知中庸是孔子为德的最高标准。
孔子曾跟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是为孔子学琴之道:学曲,学技,学艺,学人。
庸者,大钟也。
人乐庸,操之在人,见着什么人,就乐什么音。
能乐什么音,在人对钟的习练。
孔子论庸通琴。
中庸为见着什么人能发什么合适的音。
是为孔子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就是孔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与天地参”是孔子中庸,天人合一是中庸的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之中庸呈现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孔子之中庸精神应是传给了曾子,曾子终没有贪受孔子之德,而授孔伋著《中庸》。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何许人?
编写组把林放之问放在三桓用礼与乐之后,在孔子说仁与礼、乐之后,除了继续让孔子说话,一般人是接不起、接不上的。
林放接得。
林放是比干的第二十七世孙。
比干是谁?比干是有七窍之心的那个人。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纣王要看比干是不是心有七窍,比干剖心以至死。
比干死后,周武王灭商,纣王自焚而死。
比干是因谏而死,周武王赞其忠义勇,找到了比干妻子妫氏、儿子,赐子林姓、封地。
在商,原本王死后,“兄终弟继”,后改为“父亡子承”,不然比干就是一任商王,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如此,林放自然也就无现在的林放了。
在孔子五百年之前的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在临死之前,也是想了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的,如传兄弟,鲁国的历史也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也就没有孔子所看到的“三桓之乱”,未必更好,但至少国君不是死后谥于“哀”的鲁哀公了。
林放有这样的先祖,且史料记载,林放专研礼学,其对礼的理解之深远未必在孔子之下。
只是身为孔子学生,不能像老子那样教训孔子,但内心与老子是“心有戚戚焉”,依照当时的情境,才有“林放问礼”之说。
以孔子之慧,当然明白林放之问的心思。
孔子顾左右而用了庸。
孔子不好与林放论礼的。
孔子的学问都是经史合参的,自己修君子,求仁,尊礼,如果与林放一本正经地论礼,既有违仁心,也是不知礼不尊礼了。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不过孔子还是内心抽搐了一下,有些不自然,打了个哈哈,“你说的问题太大了”,今天咱们只说礼的奢与俭,丧的易与戚。
于是孔子大事化小,一说了之。
在那种场合,给众多弟子讲课,即便是高徒闭门讲学,孔子也没有托大。
孔子知林放。
“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
林放终生不仕。
不仅如此,林放还在泰山一带传播孔子之学,以报孔子知遇之情。
孔子之于林放,未必有恩,但一定是用了情的。
只是,林放不在的时候,孔子应该另外讲了课。
所以编写组的高徒,懂了孔子之于林放用了中庸。
看比干一门,观林放一生,孔子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仁志。
不做王,做王师。
师仁。
有仁,礼乐教化社会,无仁,礼乐祸乱苍生。
孔子是入世,实学。
孔子推演春秋,看到的萧墙之乱就是五鬼闹宅,从未间断,春秋之国君学习历史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教训。
正是:
春秋无大义,
仲尼取中庸。
人心深似海,
世家两千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