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课堂学习复盘(1-3课)
卓伯乐的《中国文学史》课程,一周一课,已经上了三次。患了懒癌的我,现在才来做一个笔记复盘,该批评了。
觉得首先还是要给鸟伯乐来一下简介吧。啄木鸟的卓:简书小说伯乐,自称80后文学爱好者,喜欢小说,长篇小说《海鸥在鸣叫》正在豆瓣阅读连载。
第一节课,鸟伯乐讲述了我们了解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一是当代叙述也需要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二是越累越多作家受西方翻译文学影响,以后说不定逐步会失去中国文学语言的特色。
按我的理解,虽然现在都是新文体写作,对于古文(文言文),很多人是懒得研究了。但老祖宗的东西,还是有很多宝贝的,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挖掘。所以听到卓伯乐有课,赶紧报名了。
这节课里,卓伯乐还给我们细致解读了“中国”、“文学”、“史”的定义、理解。“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上——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有点意思,记住这里。
卓伯乐还给我们梳理了各历史朝代,指出,一般中国文学史是跟随“朝代”更替来叙述。还学会了一首历史朝代歌,很不错,又温习了一遍历史朝代知识。
第二节课,卓伯乐讲了歌谣与文学的起源。我们要知道,先有人,而后有文学,文学是依附人类而生的。
那么,文学是怎么产生的呢?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文学是人类声音的延续,它能让我们在时间里永生。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当初无意义的劳动呼声,一旦被有意义的词语所代替,或者与有意义的词语相结合,就是诗歌起源和形成的过程。可见,歌谣是文学的源头之一。
文学虽然产生和形成,但拘于当时的生产条件,最初只是口头流传,并且和原始的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后来有了文字,才逐渐有人把它记录下来。文字产生于何时,并没有太多的历史考证;夏朝时还没有文字,但到了商朝甲骨文已经很成熟。目前记载是仓颉创作了文字。
最早记载的歌谣,就是几句话,很多是先秦时代的,但它们就是中国文学的雏形,有以下的特征: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无阶级性。
第三节课,卓伯乐主要讲了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二——神话。
中国的神话上古时期流传保存下来的不多,有很多是后来人改编的。上古神话的内容比较丰富,但也比较零散,不完整。正因为这样的不完整性,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比如《山海经》中很多篇幅不具备故事性,只是在介绍某座山,某些生灵,那么也可以把这个当作背景素材来进行创作了。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始社会,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还不了解,如电闪雷鸣、洪水滔天等,心存恐惧。神话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并不断进行克服的幻想产物。
中国最早期的神话,即上古神话,主要有女娲造人及补天、精卫填海、炎黄之战、共工与蚩尤之战等。
流传下来有记录的神话作品,主要有:《山海经》、《穆天下传》、《楚辞》、《淮南子》等。其中《山海经》记录最为丰富,是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典籍。
神话的分类,可以分为:与自然斗争类(如大禹治水)及社会斗争类(如炎黄之战)。
中国神话的特点,与西方海洋文化代表的冒险、侵略精神不同,我们早期的神话体现了内陆文化特点:安稳、和平。还有着几个鲜明特点:大多属于早期神话,比较零散、不完整;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远比自然神地位突出;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神比较突出。
文学史的课,不仅反映在课堂学习,作业抄写上,现在每天同学们都认真抄写诗经等古典文学,发图片在群里打卡;晚上还有古典诗文朗读分享,大家都饶有兴致。不由得想起自己前几年买回来翻了几页,又安静地躺回书架的《诗经》和《山海经》,现在又可以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抄写、一起诵读了。果然,学习也是要有氛围的,来卓伯乐的文学史课堂,真的来对了。虽然,这节课布置的作业是改写神话故事,对不善于写故事的我来说是大难题,不管那么多先,让此热爱,一路走下去吧。
感谢辛苦讲课的卓伯乐!感谢带我们一起皮、一起闹腾的卓伯乐!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090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