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构思,文化的蕴涵——评巴陇锋长篇小说《丝路情缘》(高立)
巴陇锋的长篇小说《丝路情缘》,以主人公雅诗儿大学求学,返乡认祖过程中发生的情感、生活、学习、事业方方面面的故事为载体,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纵观宏阔历史画卷,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集中展示三秦人不屈服于命运,四海为家的气魄,儿女情长,侠肝义胆,爱国爱乡的古朴醇厚之心。作品紧密联系历史与现实,构思新颖,场面宏阔,人物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环境独特,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格调活泼,语言符合人物身份、阶层,带有时代痕迹。堪称一部成功地表现当代中西融通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是艺术地阐释“一带一路”战略构思的一次成功创作实践与探索。
宏阔构思,文化蕴涵 在历史的长画卷中,虚实相生,追求历史画卷的连续性、广阔性和内在逻辑性,由此出发,基于文化层面思索、人文关怀情境下中西融通的立足点清晰明确、指向具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良遗产的创作态度严谨、刻意求新求变求美秋雅的创作精神执着,巧妙地讲当代“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与古代丝绸之路对接,通过长时间、大跨度的历史时空的逻辑关联,歌颂盛世盛事,具有强烈的文化蕴涵,是在文学创作领域,以一己之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既是磅礴大气,机密联系历史与现实的,也是具体可感,充满文化关怀、人文关怀,弘扬正能量的,很好地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在这样的基本格调统领下,为了追求艺术的独特,作者着力在体现文化因素上精心设计谋划,使得作品既具有宏阔的历史背景,又通过具体的艺术门类,通过对找找熟悉的艺术特征的具体描绘,细致入微地加以展示和表现,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作品构思的独特艺术旨趣、审美意蕴。
具体而言,宏观上,站在时代的高度观照历史,文本叙述融入历史社会的发展变化变迁。具象描画上,博采众长、杂取百家,唐诗宋词、古典戏曲、书画艺术、风俗民歌、民间典故、传说轶事、地方方言这些历史、文化、艺术因素有机融合穿插,贯穿整个故事,表现出作者广博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彰显着深厚文化积淀在文学创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强大魅力,不失为作品锦上添花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助推器”。
深邃思想,厚重主题
作品以西安这个古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起点为背景,思接今古,联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帝国与西域的交往,近现代围绕地域的历史变迁与事件,通过重构历史社会情境,附以历代文典、事典,营造富于逻辑联系的历史连续性,展现时代发展的环节、脉络,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联系和反映不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生活画面和图卷,服从和服务于作品在主旨与中心,运用典型化手段,在典型环境中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真实地揭示了人情美、人性美,反思和审视民族历史,折射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心理、行为。中西融通,古已有之,在当代,我们生活的情态下,又有了新的涵义和变化,通过文学作品反映这种变化,就是干预生活的一种表现。表现深邃思想,厚重主题而非图解政策,作者运用他对历史题材的创作驾轻就熟的优势,移植用于表现当代生活画卷的作品,通过写心理,写情感,通过对宏阔的历史背景,博大的文化视野的观照入手,下笔,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艺术真实性。
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置于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背景下来叙述,赋予了该书更丰富的内涵。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也因此建立了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关联。这是巴陇锋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同时非常有利于表现深邃思想,厚重主题。
形象丰满,生动传神
在多重身份的设定中,小说塑造的雅诗儿这个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其血液中流淌、精神中铭刻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内涵,血肉丰满,使人过目难忘。以这个人物为支点,全面诠释民族历史、性格中的某个方面,展现丰富的历史人文、人性内涵。通过多重角色的塑造,对民族历史的宏阔思考,实现对人性的完美诠释,反映着作者对历史、中西融通、人性与理性的思考、理解和重构。
书中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通过他们的情感、命运、故事穿针引线,联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重要线索。
雅诗儿活泼的性格,善良的品质,对故国文化的热爱,与环境相辅相成,带给读者的是一个阳光的青春的靓丽的角色。
速写式简笔勾勒其他人物,如伊万、法蒂玛、十娃子、康雅洁等,衬托或侧面描写,服务于主要人物(典型人物)塑造。巴陇锋笔下的这些配角人物,同样鲜活地跃然纸上,意义、作用不可忽视,与对主要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男主人公定名为郑能亮,谐音正能量,体现着作者构思的小技巧,读后不禁令人莞尔。(完)
作者简介:高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传统文化爱好者。曾出版对联、旅游、谜语,《藕花深处金石韵——李清照和她的艺术世界》《曾国藩家书的智慧》《一生不可不读的27部国学经典》《菜根谭》译注等文化类及《自然百科奥妙丛书·地球》《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中医中药》等科普类读物,《中国当代书法家美术家汉英词典》编委之一,对联作品多次在全国征联活动中获奖,写有逾百万字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网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