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果,来自“丝路之秋”

在这个硕果累累的暖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2023“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培训活动。很紧张、很充实、很及时的一次学习。

紧张。时间安排紧凑,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一上午没有下课休息的时间,中午吃饭时间一个半小时。但会场很安静,大家都在认真听讲,深入思考,跟着讲课老师遨游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美妙课堂,感受着大师的风范。

充实。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培训,有来自各省市的优秀教师带来的优秀课例,有全国特级教师的课堂示范以及之相对应的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提升能力、发展思维的课堂全貌,让我们明白了这样设计课堂的意图、目的,也为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范例。

各省市的优秀教师们,以新课标为依托,用全新的课型,如大单元专题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内容设计课堂,也都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的设计理念。印象深刻的是《驿路梨花》的小说教学。刚入初中两个月的七年级学生,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徐老师充分考虑学情,降低教学目标,将陌生的文体知识适时穿插在课堂活动中。以单元导学、课后题、课下注释为抓手,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并将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整个课堂朗读指导精妙,主问题设计一线穿珠,师生对话课堂,欣赏梨花美景,感悟梨花精神。温文儒雅的梨花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洁白淡雅的梨花课。

董一菲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太有诗意了。“山含情水含笑”。董老师用韩熙载的一句诗“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引入课文,为学生搭建了感叹词、修饰语、修辞手法传神、动词、词语着色等多种赏析角度。诗词串联教学环节,用诗句对学生进行点评、鼓励更是信手拈来。这是一堂让我震撼、让我感动的课。震撼于用诗一样的语言解读诗一样的文字,感动于课堂竟然可以用中国诗词精妙解读。听的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感叹这种深厚的文化素养,更遗憾这种诗词功底是自身达不到的高度。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特级教师程翔、黄厚江老师的课。没有预设,没有PPT,原汁原味儿的纯语文课堂。是的,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常态课,是文本与生活,语文与生活高度结合的课。高思维的问题,设计简单又有深意,课堂朴实、真实却又有着满满的高级感。

程老师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让学生明白了托物言志。黄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用轻松的问话告诉孩子们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的深意。用一个故事,一句“有意思吗?”收束《皇帝的新装》。看似平淡的一句问话让文章主旨得到升华,也直击听课老师的内心。安徒生童话无疑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及时。新课标的出台,课堂教学的编排改革。许多教师很困惑,不知如何上课。贾玲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们明白,新课程的理念要深入师心,语文教学的任务更要扎根我心。无论课堂怎么变,教材文本永远是我们的根本,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重点。无论文本编排怎么变,单篇教学永不过时,永远是基础。大单元、大专题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等,都是以此为根本,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建构的高屋豪宅。无论教学方式怎么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是以学生为主,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课堂教学更要有所取舍。正如丁卫军老师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指导,选取其中一节片段做细读,带领学生批注、鉴赏、分析、品位、感悟、质疑、提升。从教师个人到学生群体,从归纳整合到创新阅读法,都带给我们教学无尽的思考

程翔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本身的人生阅历就是独特的教材,丰富深厚的积累与沉淀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深入文本,更有助于引领学生对接生活,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做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爱读书、善思考、爱语文,我们生长在课堂,更要绽放在课堂。让我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抓住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时代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出新意。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11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