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的孩子就像沉睡了的“睡美人”,如何成为唤醒她的“王子”
本篇作者 | 青岛向阳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高桥真琴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退行的孩子,就像沉睡的“睡美人”
在做郁金香陪伴者和家长学校辅导员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有许多孩子长期不出卧室或不出门,不与他人交流,从学习、工作、生活中逃离,退缩进孤立的不与外界交流的状态。
有的孩子,甚至直接退回到了小时候的状态,言行举止明显幼稚了很多,与实际年龄不相符,还有的分床睡多年的孩子又睡回了父母中间,有人称之为退行。
而用睡美人的儿童寓言故事比喻这种现象,是很贴切的。这个故事大意是玫瑰公主被心怀不满的巫婆下了魔咒,在十六岁那年不小心被纺锤刺破手指并沉睡多年,她需要等待王子的亲吻才能苏醒,回归正常生活。
退行的孩子恰恰就像沉睡了的“睡美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可怕的创伤,由外界(不恰当的养育——剥夺性的、迟钝的或者是带有恶意的)强加在被动、无辜的孩子身上。
这种创伤事件造成的恐惧与无助深藏在孩子人格的核心,孩子需要等待更加友好的环境召唤,才能回到生活中去。
退行,是因为深度的无助和无望
著名客体关系大师冈特瑞普提出的“退行的自我”理论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冈特瑞普是克莱因、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研究的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综合者与推广者。接受过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的分析。
他认为“退行的自我”造成的威胁构成了所有心理病理的“主根”。
冈特瑞普认为,一部分“力比多自我”仍附着于“兴奋性客体”,持续地寻求联结。另一部分从兴奋性客体分离,甚至变得更加退缩,最终放弃客体寻找。
这个“退行的自我”是由深度无助与无望感构成的。丧失真实他人的感觉,所产生的对生活的恐惧和厌恶是如此强烈而广泛,自我的这个中心部分放弃了所有他人,不管外在的还是内在的,真实的还是幻想的,继而退缩进孤立的无客体状态。
由此,我们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退行?是因为“深度无助与无望感”。
为什么孩子会有深度的无助与无望感?可能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需要每一个父母自己来认真反思。
是我们的期望过高还是我们的帮助太少?是受到了校园霸凌还是遇到了家庭危机?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太多还是我们对孩子情感的过度忽视?
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令我震惊,一名抑郁患者自杀未遂造成重伤,自述重度抑郁两年多了,有多年的被校园霸凌历史,已经有多次自杀史。
我联系其父母,其父母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及缺乏情感的交流令人震惊和深思。冈特瑞普认为,在这场对生活的逃离中,退行的自我试图回到出生前在子宫中的安全状态,等待再次降生于更加友好的人类环境中。
退行导致逃离,并带来对重生的渴望。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退行行为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份ta对重生深深的渴望和需求。
当逃离方面更加显著时,退行就被体验为死的渴望,也就是从内在与外在客体关系中解脱。当希望方面更加显著时,退行被体验为与回到子宫的保护联系在一起。
当退行的孩子在遇到ta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便退回到自己小时候感觉安全的状态中“休眠”。
如何做唤醒她的“王子”?
冈特瑞普的理论给我们指明了如何唤醒“睡美人”的方向——能够唤醒她的“王子”是:“希望方面更加显著”,带来对重生的渴望,以及降生于“更加友好的人类环境”中。
我想,能够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到这里的父母,应该都是在成长路上的学习型父母,父母的学习改变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希望方面更加显著”,继而更加向“生”的一方靠拢。当然,孩子自己的认知改变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给孩子营造的环境是否是友好的?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我看到很多家庭只是在为生活而奔忙,在现实的洪流中挣扎,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重视。
我看到不少父亲在严厉地“管教”孩子,虽然他并没有学习过任何正确管教孩子的知识;不少母亲在内卷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为了孩子的成绩、上好学校、报补习班而焦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父母焦虑的更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因代际传承而融入我们血液里的“死亡焦虑”,我们的上一代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改革开放前艰苦的生活,稍不努力就可能会饿死,上一代深深的死亡焦虑潜移默化地传承给我们,我们又将这种焦虑传承给孩子而不自知。
我们拼命为孩子积攒了金钱,提供了远远优于父母这一代的生活条件,期望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努力求生存、求发展,然而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又茫然不知所措。
我们自认为是非常爱孩子的,给了孩子我们能提供的一切,却不知道什么是爱。
我陪伴过不少父母,有的父母看着孩子就来气,看着孩子就各种不顺眼。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短短的一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很多父母来讲,实际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在冈特瑞普的观点里,退行的自我强力地退出生活,既要脱离真实他人的世界,又要脱离内在客体关系的世界。
“退行的自我”的诱惑有耗尽整个人格的危险,使病人陷于孤立和功能障碍。
对于“退行的自我”,冈特瑞普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咨询师通过“替代治疗”,替代现实中的母亲,在精神分析的情境里,当来访者退行,虚弱而无助的婴儿样的自我出现时,心理咨询师提供母亲般的关系,抱持和滋养来访者,使来访者的自我再次整合,并建立在积极基础上进入世界之中。
遇到好的咨询师当然是有帮助的,现实是,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多数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又不愿意做心理咨询。
所以,如果现实中的父母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改变,为孩子提供有滋养的爱,深深地理解与接纳孩子,建立友好的人类环境,我想作用会比心理咨询师更为直接,更有力量。
构建友好环境,让“睡美人”们苏醒
回到最开始的“睡美人”童话,你会发现,在这里,童话的故事情节和一个孩子退行又重生的过程高度吻合。
公主被诅咒(孩子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公主被纺锤刺破手指(孩子遭受了可怕的创伤)➝ 公主陷入沉睡(孩子进入退行状态)➝ 公主被王子亲吻而苏醒,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孩子被爱与更友好的环境唤醒,继而开始崭新的人生)。
所以,“睡美人”这则古老流传至今的童话,其实有着高度的象征含义,它对现代世界和父母们的启发,也许就是试图教会我们,该如何用爱唤醒并拥抱一个受伤的灵魂。
冈特瑞普认为,退行的孩子是在父母的缺陷下无辜而被动的受害者,所有形式的心理病理的核心,是一个已经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无助而受惊的小孩。
这种理论倾向于将孩子描述为无辜的,将心理病理的挫折归罪于父母,这是该理论不尽合理的方面。虽然父母的养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应该将所有的原因归于父母缺陷。
心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完美的理论模型出现,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我们借鉴其有益的一面,摒弃其过时的一面,对于我们普通的家长来讲已经足够了。
希望对冈特瑞普的“退行的自我”学说的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睡美人”回到更加友好的人类环境中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