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二十章分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的理解】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很多道理的,而是喜爱古代文化,就勤勉努力地去探求。”言下之意,今人的智慧,要从古代文化中去探求。这里不妨从源与流的角度去理解古今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有其起源,有其根基,这就是“古”,但今人的好古敏求,毕竟不是与古人直接对话,而是在今天的条件下,对古代文化试着做最接近原意的诠释和发扬。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解上的分歧,从而由源头产生若干支流,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延续、繁荣和创新。我们不能因为其源同一,就说今天的文化都在古代文化中出现过,根本没有所谓的创新,也不能因为其源深远,就说其流长不值一提。好比长江起源于唐古拉山脉,我们感叹长江发源地的庄严神圣,也不应否认长江沿线的壮丽风景。所以人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流长的原因,绝不是仅仅溯源就能达成的,也必由一代代“今人”适应新环境,开拓新河道才能东流入海。所以孔子的好古,实际上是对古代文化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并非是一味地重复古人说的话。他编订《春秋》,一字含褒贬,不正是对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批评取舍的表现么?否则怎会有褒有贬?
【言语意旨】孔子这番话是在以身作则告诉弟子们要勤奋求学,致力于求大道,并且指出了路径,即汲取古人的智慧。
【知行合一】本章劝人勤奋求学,以通大道,意思明确,我们不必做过多的发挥。倒是本章涉及的古今之辨,值得展开讨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判断:一个社会有今天的现象,必能从历史上找到其原因,一个人今天的行为和思想,必能从其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答案。社会历史的研究过于宏大,我们不妨从个人的人生经历到如今的思想行动谈起。当我们认同前述判断,在行动上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不再对他人产生苛求——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曾经经历过什么,以至于有了今天的思想行动。我们也不会要求别人达到我们的要求,因为我们不清楚他们具备怎样的条件。我们应做的且只能做到的,就是创造条件,为别人的人生经历添上一笔,至于这一笔对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取决于他们怎么诠释,怎么运用,我们无从干预。如果干预过多,反而可能招致厌恶从而导致别人宁愿把这一笔抹去。
教育如此,与人沟通交往也是如此。一旦我们试图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试图改变他人的认知想法,就会遇到重重阻力。但当我们只是创造条件,提供经验,却会发现学生爱玩,别人爱听。
所以本章知行合一的落脚处,便是好古敏求,尊重历史,无论是社会历史,还是个人历史。一切的创新、改造,必是基于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否则便不可能成功。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16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